by 高俊宏、黃馨慧、李佳蓮、林靜秀 · 2022
ISBN: PKEY:23059761026
Category: Education / Research
Page count: 96
<p>▶柯象、高田與李師科:從三尊特異塑像談歷史流轉與生死迴控術</p><p>摘要:本文透過雲林縣大埤北極殿的柯象木乃伊(帝爺公柯象)、<wbr>高雄紅毛港保安堂的高田又男,<wbr>以及新北市新店山區的李師科廟等三尊「神像」(塑像),<wbr>進行一種非傳統民俗學式的,更接近於政治與美學的討論:首先,<wbr>聚焦在三尊塑像背後所撐托的意識形態與造型之間的關係,<wbr>透過造型的語言重新賦予死者一種永恆而靜默的發言形象,<wbr>進一步探討藉由塑像來再現民族主義、<wbr>帝國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等諸多不同思想的問題。其次,<wbr>探討這三尊堪稱頗具異質性的塑像在形成的過程中,經由現場口述、<wbr>官報、乃至於雜然的民間野史等,探討活人與死者之間的迴控術,<wbr>並且進一步討論有關於死者作為某種歷史的技藝,<wbr>以及歷史的現實與虛構等問題。</p><p><br></p><p>▶1999-<wbr>2019年宜蘭縣人口成長和產業結構轉變與北宜高速公路之關聯</p><p>摘要:本文主要目的為探討1999-2019年間宜蘭縣人口、<wbr>產業、地價之變化與2006年通車的北宜高速公路之關聯。<wbr>採用政府部門統計資料,分析人口之自然增加、<wbr>社會增加判斷20年間人口成長與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wbr>並透過區位商數解釋產業結構的變遷,<wbr>以及由都市地價的變動探討各鄉鎮市發展的消長狀況。 研究發現1999-2019年間宜蘭縣受到少子化、<wbr>高齡化的影響使得人口自然增加率為負成長的趨勢;<wbr>北宜高速公路通車減緩人口外移的趨勢帶來「時空收斂」的效果,<wbr>宜蘭縣內部的人口分布也趨於分散符合了Friedmann「<wbr>空間發展階段」中成熟階段所提及的平衡都市體系。<wbr>產業結構雖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但在行業別中以區位商數計算出「<wbr>運輸、倉儲及通訊業」、「住宿及餐飲業」、「不動產業及租賃業」<wbr>這三種行業在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有明顯變動,尤其是「運輸、<wbr>倉儲及通訊業」、「住宿及餐飲業」為穩定的發展,<wbr>可以判斷對觀光相關產業有深遠影響。<wbr>都市地價指數則呈現先下後上,依其變化趨勢劃分為三個階段:<wbr>1998-2004年通車前黑暗期、2005-<wbr>2013通車觀察期、2014-2019穩定成長期,<wbr>但並非雨露均霑,其中以觀光業最發達的礁溪鄉成長最為顯著。</p><p><br></p><p>▶地方精神的再現與重塑──<wbr>論明末清初傳奇中虎丘地景書寫的時代意義</p><p>摘要:本論文以「地方精神的再現與重塑」為思維核心,<wbr>針對明末清初數部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wbr>酌參文化地理學對於地景書寫的概 念,思考歷經時代劇變的劇作家,<wbr>如何藉由戲曲之文類特質書寫虎丘的 人文景觀,並賦予新的時代意義。<wbr>論述架構為首先統整虎丘知名地景在明末清初傳奇中的展演姿態,<wbr>分別以千人 石、真娘墓、虎丘山寺為代表,<wbr>論述同一地景在不同劇作中因應戲曲所需而展現不同的意義;<wbr>其次探究傳奇中的虎丘地景書寫,<wbr>整體呈現出明末清初文人形象之多元化、<wbr>風俗綺靡民情放蕩之社會亂象,以及 治亂興亡下對明清世變的觀照與省思,<wbr>從中建構明末清初之社會風貌與時代意義。透過全文討論,<wbr>可知虎丘地區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便利的地理位置、<wbr>富庶的經濟條件,展現出聲色繁華、逸樂嬉遊的社會風氣;<wbr>到了明末清初,隨著社會型態的益趨複雜與明清鼎革之時代變動,<wbr>傳奇劇作中所展示之虎丘地景,又因應劇情發展、人物塑造、<wbr>劇旨演繹等戲劇需求而改造重塑,<wbr>寄託了更深層對於時代鼎革下人心異變之省思。<wbr>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實乃呈現出社會背景、<wbr>生活環境與生命情態交織的人文景觀,<wbr>建構虎丘地景豐富的文化圖像,可說是從另一新的角度,<wbr>展示出傳奇文本的奧秘。</p><p><br></p><p>▶中國山水畫提示的大地經驗</p><p>摘要:面對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造成自然被工業歷程汙染和破壞,<wbr>究其根源在於人對自然的利用、開發走向宰制關係,<wbr>東西哲人皆肯定中國山水畫在我們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 有幫助 。中國山水畫畫家提及繪畫是在自然中追尋道,<wbr>但是沈清松以宇宙論和心靈哲學確立山水畫的理論架構,<wbr>在自然與道的本體架構下,才能讓我們 的 心靈從山水畫把握到超越的精神境界 。 儘管朱利安看似不離這個架構,但是似乎重點落在 繪畫的中介角色 ,以中國山水畫畫面的對立要素經營出之間的活力場域,<wbr>但是又在開啟之外的秩序聯繫我們與世界回到共同的根源 。 於是 兩位哲學家可以互相參照 又互 相 補 充 ,為我們確立山水畫作為畫面上的部分風景,卻指向 超越的整體 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