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brary button
Book cover of 酒後駕車影響因子之研究

酒後駕車影響因子之研究

by 元照, 【指導教授】 蔡庭榕 博士;鄧煌發 博士, 林書慶 · 2022

ISBN:  Unavailable

Category: Antiques & Collectibles / Books

Page count: 332

<p>酒後駕車案件層出不窮,輕則令人名譽掃地、財產損失或人員受傷,<wbr>重則造成家破人亡、終生遺憾,<wbr>檢視現階段政府所從事各項防制酒駕工作,雖已涵蓋政策、法制、<wbr>宣導及取締等多元層面,基本上仍各行其道且缺乏系統性整合。<wbr>近年來我國不能安全駕駛罪之偵結情形,係以「男性」為主體,<wbr>年齡大多為「40至50歲未滿」,並以「有前科」者佔大多數,<wbr>而職業則以藍領階級者居多,至教育程度係以「高中(職)」<wbr>學歷者為數最多。回顧國內歷年來防制酒駕政策之發展趨勢,<wbr>多因酒駕悲劇引發民怨,進而開啟修法契機,<wbr>然以刑罰威嚇為手段的慣性策略思維,<wbr>卻造成新入監酒駕累犯人數屢創新高之嚴重問題。</p><p>本文於探討國內、外研究酒駕相關實證文獻資料,並剖析、<wbr>比較各國防制酒駕政策後,遂以一般化緊張理論、社會學習理論、<wbr>威嚇理論和低自我控制理論為基礎,針對在監(所)<wbr>不能安全駕駛罪受刑人進行自陳報告問卷調查,研究發現「<wbr>趨樂避苦」乃誘發或抑制國人從事酒駕之風險評估心理,<wbr>而當前刑事司法體系威嚇制度並存在運作上的缺陷,<wbr>又重複酒駕者大多屬於藍領階級之中壯年男性,<wbr>另幼年飲酒者的自我控制及制裁感受均明顯較低;除此之外,<wbr>緊張推力與社會學習拉力係雙重影響受刑人的酒駕行為,<wbr>而以社會學習理論為主體之預測模式,最能解釋酒駕行為。最後,<wbr>根據相關研究發現成果,透過公共衛生的疾病預防模式,<wbr>同時輔以情境犯罪預防策略,分就「駕駛人」與「動力交通工具」<wbr>等面向,提出「事前」、「事中」和「事後」<wbr>等不同階段之相關防制酒駕建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