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brary button
  • Book cover of 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修訂版)
    王泰升

     · 2014

    日本統治的五十年,是台灣社會法律發展的一段重要轉折期。非西方的日本帝國主義者,於十九世紀末,首度將近代西方法╱現代法引進原本施行傳統中國法的台灣。台灣殖民地立法的內容,逐漸從初期的「舊慣溫存」,演變為以日本化的西方式法律為主的規範架構。廉潔有為的司法部門,相當程度地落實這些源自西方的法典內涵。而在日本當局以刑罰鞏固台灣統治權的過程中,近代西方式的刑法觀亦被引進台灣;且在民商法領域中,除親屬繼承事項外,已有明顯西方法化的跡象。 五十年後,台灣施行了另一套同樣根源自近代西方法的中華民國法體制,生活在其中的我們,不免困惑:在此之前的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法律體制究竟是什麼光景?台灣如何從傳統中國法走向近代西方法體制?戰前與戰後兩套西方式法律體系間,究竟有無承繼的關係? 透過王泰升的《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修訂版)》可以解開上述的困惑,並且瞭解:日本固然基於帝國的利益而在台灣施行西方式法律,但台灣人民在付出高昂代價的同時,卻也分享了改革的附隨利益。戰後施行於台灣的中華民國法體制,更因仿效戰前歐陸式的日本法甚多,而使得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經驗,深刻地影響著戰後的台灣社會。

  • Book cover of 去法院相告
    王泰升

     · 2017

    台灣於1895年改由日本統治,過去「去衙門打官司」的台灣人,也開始改口稱「去法院相告」。面臨傳統中國式與近代西方式兩種國家法制的更替,人們的「司法正義觀」是否已被引導至新的方向,或仍延續著舊有觀念?這項法律觀的轉型,會因不同的社經階層、地域、性別等而有差別嗎? 本書先從制度面及其整體運作,指出「現代」的司法裁判相較於「傳統」的斷罪聽訟,存在著判調分立、審辯分立、審檢辯分立,以及行政司法分立等司法正義觀上的差異,但兩者在日治台灣國家法上卻不時相互交織。接著將《日治法院檔案》運用於法實證研究,收集日治時期台北地方法院數萬份民刑事判決所載個案資料(年代、案由、當事人特質〔性別、法律上屬性、住所地〕、訴訟代理人特質、訴訟結果等),當做變數而為編碼。再藉由上述變數交叉分析的結果,詮釋人們的司法正義觀可能已有怎樣的轉變。本研究發現,日治50年確實開啟了台灣人司法正義觀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路徑,但前進的步伐,亦即轉型的程度,猶相當有限,處處可見傳統司法正義觀的遺緒。 作為本書論述基礎的台灣法律史,讀者亦可參閱臺大開放式課程:「台灣法律史──從前不教的一門課」(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jIhZFq3QoFXnsE_LfLsDeRg0bgBmfrh) 名家推薦: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吳密察(國史館館長) 吳聰敏(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張永健(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書琴(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恭平(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曾文亮(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富三(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列) 司法正義觀反映了人民是否信賴司法,也是法律合法性的關鍵。學術討論多半集中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對立或轉變,很少有本土資料與研究指出人民司法意識轉變的社會過程。王泰升教授《去法院相告》這本書補足了這方面的缺憾,也指引了台灣本土學術分析自身社會、走向國際的可能。這本書將成為台灣法律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文字精準而淺顯易懂,開啟了以實證資料分析法律與社會互相建構的學術討論。──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王曉丹 相對於傳統中國式的衙門審判,日本殖民政府所建起來的法院之司法訴訟,不論在理念上,或是制度上,都立基於另一種正義觀。本書用司法檔案、統計書等資料,分析了「到法院相告」這種台灣人的新經驗。──國史館館長 吳密察 台灣在20世紀的百年當中,從一個落後的傳統農業社會,脫胎換骨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經濟,轉型速度之快,人類史上少見。台灣如何成就此一轉變?學者都同意,日治初期的基礎建設是關鍵。 台灣在20世紀初期的基礎建設涵蓋硬體與軟體建設,前者如縱貫鐵路與基隆高雄兩港之建設,後者包括司法制度與財產權制度變革等。 王泰升教授以研究台灣司法制度變革為終身志業。本書深論日治初期司法制度之變革,並以實際案例分析台灣人民如何因應調整。台灣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步伐雖然緩慢,但讀過本書之後,我相信讀者會引以為傲。──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吳聰敏 王泰升教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幾乎以一人之力,開創了臺灣法律史的研究。除本身著述不綴,作育英才無數,在他領導下建置的「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將許多日治時期文件,由圖書館中難以檢索的故紙堆,變成唾手可得的數位資訊。為寫作本書,王教授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將上萬筆日治時期判決轉譯為數據庫。由此而生的量化實證分析,結合王教授長年思考、研究而積累的理論框架、歷史知識、質性研究成果,造就這本法經驗研究的新書巨著。──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永健

  • Book cover of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
    王泰升

     · 2015

    從日治時期到二戰結束七十年後的今日, 臺灣的現代法制如何經歷「內地化」、「再內地化」及「去內地化」, 並繼受西方法律體系,而成為當前的面貌? 本書有詳實而嚴謹的析論。 本書是一個從臺灣社會出發的法學研究,從「法律與社會」的研究取徑,追問所身處的國家與社會的法律史,探究「臺灣法律現代化的歷程」,並以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為軸線來詮釋臺灣自十九世紀末迄今的法律現代化之路。 全書考察日治時期「內地延長」的法律政策及其運作實態,具體析論戰後中華民國法制在臺灣如何從再次「內地延長」過渡至「去內地化」和「臺灣化」,以及向美日德等國引進法制與法學後的「法制現狀」,顯現外來的國家法律如何規制在地社會,在地社會又如何改造外來的國家法律。 本書為截至目前為止,探討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最重要、最值得閱讀的指標性著作。然而過去決定了現在,卻不能決定未來,因為現在仍可改變;本書剖析了臺灣的法制現狀及其來時的道路,正是為了思考現在應否改變以及能夠如何改變,作為釐定臺灣法律未來發展方針的參考。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許宗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前司法院大法官) 鈴木賢(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暨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 聯合推薦

  • No image available

  • Book cover of 跨界的日治法院檔案研究
  • Book cover of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

    在1990年代,伴隨著臺灣民主化與自由化的腳步, 一股為臺灣社會尋根的聲浪已勢不可擋。 全書共分兩部。第一部「法律事件百選」, 將法律事件與臺灣歷史做連結, 簡潔而清晰地描述各事件的由來、 發生經過,及其在法律史上的意義。 並就每則事件配以相關圖片,彌足珍貴。 所有的事件分置於三個時期。在此以「傳統法時期」 涵蓋原住民族自治時期至清朝統治時期所發生者, 即因以臺灣社會為觀察主軸的法律史, 「傳統法」一詞應包括原住民族和漢人移民的固有法律傳統, 不應僅以華人法律傳統(或稱「傳統中國法」)當作唯一。 亦在同樣的視角下,區分為「日治法時期」、「中華民國法時期」。 同時,我們也考慮到,閱讀上述百選後的讀者,對於這些過去在政治因素底下被埋沒的歷史, 可能有進一步了解的渴望,或對於其如何被書寫出來的有所好奇。 因此第二部「法律史的研究方法」收錄了「土地、人民、法律與歷史」、 「如何展開研究並搜尋參考資料」、「法律史在學術論述與法律實務上的運用」三篇專文。 本書循著臺灣法律發展的重要階段探源, 為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留下最深刻的見證,展現臺灣法治的成熟與進步。

  • Book cover of 建構台灣法學
    王泰升

     · 2023

    從台灣人法學的觀點, 不管是德國法、美國法、或日本法, 適合台灣人民的都是好的法。 本書連結法學者、法學論述、政治與社會環境,本於歷史學、法律學、社會學的關懷,敘述台灣如何跨越3個世紀,經歷殖民、威權、民主等政體,彙整來自歐美日中的現代法學知識,建構出當下的法學內涵,並提出應超越歷史束縛的主張。另從東亞視角,描繪法學緒論著述所顯現的「明治日本→民國中國→戰後台灣」的知識傳遞及流變。 本書也是為新的一代台灣法律人打造的法學緒論著述,在法源論,揚棄過時而形同盲腸的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概念;在法解釋適用論,以德式法釋義學汰舊換新,納入英美法系之法適用方法,且「看見」台灣的法事實,重構台灣版法學緒論。 Inspired by the disciplines in history, law, and sociology, this book links jurists, legal discourses, and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to describe how the knowledge of legal science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has been compiled to shape the legal science in Taiwan which have experienced colonial, authoritarian, and democratic regimes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current 21th century. The author thus proposes further reforms to transcend the historical fetters. In addition, from 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 this book depicts the line of legal knowledge transmission from Meiji Japan to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n to post-war Taiwan, as shown in the treatises for introducing legal science. In order to create an treatise on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lawyers, it is advisable to replace the old with the new when using the German-style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s, and to incorporate the methodology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and more importantly to face, rather than ignore, the legal practices in current Taiwan for the purpose of reconstructing a 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 No image available

    No author available

     · 2020

  • Book cover of 月旦法學雜誌第70期

    ■ 吳鳳殺身成仁的「故事」/李惠宗 ■ 詐欺結婚/林秀雄 ■ 死亡宣告在民、刑法上效力不同/黃立 ■ 耕作權之意義與時效取得/蔡明誠 ■ 醫療業務過失之事實認定/蔡墩銘 ■ 刑事再審程序之迴避/林俊益 ■ 常務董事的選任與職權/王文宇 ■ 無效行政處分與公法上結果除去請求權/李建良 ■ 智慧財產權與有體物之關係/謝銘洋 ■ 租稅債務不履行與限制出境/葛克昌 ■ 從行政法院裁判看公平交易法實務之發展(下)/廖義男 ■ 私法自治與公平法的管制公平法第二十四條的功用與濫用/蘇永欽 ■ 聯合行為理論與實務之回顧與展望以構成要件之相關問題為中心/吳秀明 ■ 釋字第五二號解釋座談會/李鴻禧、葉俊榮、李建良、湯德宗 ■ 民法物權編修正系列研討會之七:不動產時效取得之探討兼論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謝在全、蘇永欽、黃志偉 ■ 重婚效力之探討/吳明軒 ■ 忠實義務與忠實關係/謝哲勝 ■ 「商標權耗盡」在歐盟之新發展及其趨勢分析代表案例分析及歐盟權利機構之新動向/余翔 ■ 妨害秘密罪章的新紀元(上)/蔡聖偉 ■ 第捌講:行政組織及作用(下)台灣近代行政法史/王泰升 ■ 農田水利會為公法人,其所屬水利小組成員間之關係為私權關係?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一八號解釋/陳愛娥 ■ 拋棄繼承之無效與繼承回復請求權之行使評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五九五號民事判決/郭振恭 ■ 戰後日本憲法學的領航人宮澤俊義/許志雄 ■ Die:Öffentlichkeit:「公共性」、「公眾」與「公共領域」(二)/陳妙芬 ■ 大陸「房屋建築工程質量保修辦法」及其相關規定評析/蔡秀卿 ■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第五二號/國家重要政策之變更涉及法定預算之停止執行時,行政部門應適時向立法院提出報告並備質詢,立法院有聽取義務

  • Book cover of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 (192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