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brary button
  • Book cover of 哈佛商業評論2014年1月號

    打造群英薈萃的公司 許多著名的財經雜誌喜歡評選「員工最嚮往的公司」。看到這些出爐的企業名單,員工們總是對它們提供的優渥條件欣羨不已,雇主們也想效法,以提升員工滿意度。其實,如果深究一家企業為什麼會讓員工喜愛,許多因素是超越優渥薪酬、舒適辦公空間等表象的條件,而是深層的管理功夫所造就。那是一種高績效、卻能讓人員適情適性的工作環境。本期雜誌從企業文化、人才策略等層面,來探討如何成為員工嚮往的公司。 在動盪不定的環境下,唯一能凝聚企業為一體的,便是文化了。然而,是不是有所謂最好的企業文化呢?其實,企業會因為面對不同挑戰、所處環境不同,而需要不同的文化(見〈凝聚企業的是……〉)。以頂尖的設計公司IDEO為例,由於委託設計的客戶來自電腦業、醫療用品業、玩具業、辦公室家具業和汽車業等不同領域,非常需要員工集思廣益,產出源源不絕的創意,因此講求的是一種互助的文化。IDEO的領導人不但身體力行,親身參與公司的腦力激盪會議,協助同仁激發出許多新構想,同時把這種文化融入正式的設計流程。其中以產品設計出來後,指定同仁參與的「設計審核會議」,對同仁助益最大。IDEO也會讓員工的工作留點餘裕,以協助別人。就是這種隨時可助人和求助的文化,讓IDEO員工樂在其中,且績效卓著(見〈設計互助網絡圖〉)。 人才希望跟優秀的團隊一起工作。許多企業已了解到,成功人才策略的關鍵,是高階主管的參與。它們的做法是,在人力資源部門之外,另外成立一個人力資本的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各事業單位的資深主管、人資部門的最高主管,以及執行長。這個委員會的工作,是處理人資部門例行工作之上,更高層的工作,包括維持公司一體的文化、規畫人才策略、建立雇主品牌以吸引人才、培育領導人及接班規畫等。成功的人才策略,可吸引人才,人才又會帶進更多人才,這家公司便成為大家嚮往的公司了(見〈人才策略改寫戰局〉)。 這期我們也探討了匯豐汽車運用中古車銷售聯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開闢出藍海的案例。原本從事新車銷售的匯豐汽車,在2000年代初,面臨市場萎縮的困境,非常需要找到新的成長動能,經過嚴謹的策略規畫,在2003年,靠著整合中古車商、銀行與消費者三方的需求,成立台灣第一個中古車銷售品牌SUM優質車商聯盟,為匯豐找到第二成長曲線。中古車業務後來取代新車銷售,成為匯豐汽車最主要的獲利來源;2012年,中古車相關業務占了它營收的43%。這個案例,應可給許多掙扎求生存的企業一點啟發。

  • Book cover of 義大利美食史(增訂新版)

    瑪格麗塔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或米其林餐廳,對美食家來說,義大利已經成為聖地。本書主要就在探討大眾對義大利美食的痴迷,以及義大利美食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形式。 幾個世紀以來,義大利等地中海國家常常必須對抗糧食短缺,戰爭,入侵和不利的農業環境。由於缺少肉類和奶製品,因此發展出依賴穀物、豆類和蔬菜的美食之路,直到一九五○年代後期,經濟發展才使得大多數義大利人能夠負擔得起更多樣化的飲食。作者爬梳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新的包裝、保存技術、大量生產以及更複雜的運輸和分配系統,使該國人口對食物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飲食的歷史不能只簡化成外在的層次,生活物質文化中的科技與科學、日常的儀式與必須品、品味的形式都緊扣飲食的歷史。本書將同時檢視美食學的歷史,也就是食物在歷史上如何被看待、談論、呈現。討論的內容包括:最早出現在希臘城邦時期的西西里島的幾篇食評,如何誕生;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的作家如何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化為概念,探討食物對身體的影響;以及,在義大利統一之後,出身羅馬涅地區的商人佩雷格利諾.奧圖西(Pellegrino Artusi),如何塑造出新的語言來談論烹飪。不過,要了解義大利複雜的食物史,還必須討論在文化層面上,製造、分配、消費的經濟議題。 作者簡介| 法比歐.帕拉薩索利(Fabio Parasecoli) 羅馬人,曾為專門介紹義大利紅酒與美食的暢銷雜誌《紅蝦》(Gambero Rosso)工作。目前是紐約市新公眾參與學校食品研究計劃的副教授兼協調員。他的研究主題是探索飲食與文化政治之間的交互影響,特別是傳統、媒體與設計,,著作包括《咬我:飲食和大眾文化》(Bite Me!Food and Popular Culture)、《盛宴:美國的食品,電影和文化公民》(Feasting Our Eyes: Food, Film,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the US,與勞拉.林登菲爾德合著)》以及《歐洲烹飪文化概論》(Introduction to Culinary Cultures in Europe)。

  • Book cover of 一段未知的旅程:從江淮水災到共產中國,樂勒脫修女眼中的動盪年代

    二十世紀初武漢三鎮的繁華不亞於上海 讓我們跟著作者一窺中文世界不曾揭露的在地庶民生活, 以及天災人禍如何永遠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二十世紀初美國修女會來華三十年的完整紀錄── 她們從美國肯塔基遠渡重來到中國漢陽,昂首面對現代歷史上最為紛擾的時代 二十世紀初的武漢三鎮,作為通商口岸,不僅是長江中游的國際貿易中心,更是外國人的集散地,教堂、商行、領事館在傳統中國的古城裡四處林立。一九二三年,六名樂勒脫修女踏上這塊土地,她們從無到有組織教會、培養修女、創辦學校,即使面對洪水飢荒、戰爭轟炸、政治驅逐,她們作為一個人、一名修女、一位教師不改傳教奉獻的初衷。本書梳理了修女會日誌、信件、報告與訪談,搭配珍貴的歷史照片,從這群外國修女的視角,深入災難重重而又鮮活生動的中國。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王政文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聯合推薦 汪 浩 作家 許菁芳 作家 「修女們詳細地描述湖北的地理、氣候環境等面向,豐富地記載大時代中發生的政治事件,並真實地記錄修女會在其中的遭遇與回應……這讓現在的我們,對於深究二十世紀的中國變遷,將有更多面向的認識與思考。」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 Book cover of 十七、十八世纪歐洲文獻檔案之福爾摩沙文學考
  • Book cover of 美國的藝伎盟友
    澀沢尚子

     · 2017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引發美國大眾輿論譁然,隔日在時任總統羅斯福發表知名的「國恥演說」後一小時,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正式向日本國宣戰的聲明,這同時也正式將美利堅合眾國龐大的工業與經濟實力,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 其後美軍「禮尚往來」地對日軍進行了一系列反擊,從東京大空襲,到1945年為二戰畫下句號的廣島、長崎原爆,一旦回顧美日兩國在戰時的針鋒相對,便很難不對現今兩國的密切關係心生疑惑: 美國為何在二戰結束不久就與昔日的敵人結盟?美國和日本究竟是在何時、因應何種需求、透過何種方式化敵為友? 本書結合了理論、文獻分析及文采,將透過令人信服的歷史,從政治、文化、心理多方位入手力圖解開這一謎團。 作者簡介 | 澀沢尚子(Naoko Shibusawa)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歷史及美國研究副教授。出生於日本,成長於德州休士頓,為美國政治文化領域的歷史學家,並教授美帝國主義(U.S. empire)課程。

  • Book cover of 香港國際電影節

    No author available

  • Book cover of 聯合報

    No author available

     · 1962

  • Book cover of 中央日報

    No author available

     ·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