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日據時代,台灣即以米、糖外銷日本,光復後人口大幅增加,一度自給尚有不足,故也停止外銷,嗣後國民所得提高,飲食習慣也隨之改變,食米消費量近年降低,又形成稻米生產過剩,政府一度推行稻田轉作計畫。直到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日本越光米率先銷入台灣市場,價位甚高,令消費者側目。所謂貿易,乃雙向行動,我國所產良質米,品質與日本食米相近,為何不能銷往日本? 本基金會有鑑於此,乃於民國九十二年二月成立「台灣良質米外銷可行性研究小組」,聘請宋勳博士為小組召集人,七位稻米專家為委員,開始研究及規劃外銷的步驟。首先著重於品種之選擇;次在花蓮富里鄉選擇灌溉水無汙染地區約三十公頃水田執行先驅計畫,嚴格控制農藥及肥料之施用,並研究降低生產成本之可行性。此一先驅計畫由農委會農糧署及花蓮農業改良場大力支持及執行,得以順利完成,為食米銷日做好準備。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