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
· 2020
本期專輯企劃「國家地質公園」由〈臺灣的地景保育之路—從點、到線、到編織成網〉一文開展,文內回顧我國推動地景保育的過往歷程,現已完成指定9處地方級地質公園,朝向推動國家級地質公園方向努力。 我國為推動地質公園發展,於2011年成立「臺灣地質公園網絡」作為各單位間交流平臺,〈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推動十年回顧〉一文講述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推動的工作內容與經驗,綜整建議未來以推動平臺、能力建構、認證機制建立、地質公園產品發展、人力培訓及國際接軌等工作為發展方向。 〈臺灣地質公園推動經驗的反思與未來〉一文回顧25年來我國推動地質公園與地景保育的相關工作與階段成果。透過師法國際的地景保育趨勢、臺灣地質公園推動的歷程、困境突破等面向鋪陳相關執行經驗,並綜理出對地質公園未來發展的期待與展望。 保加利亞的貝洛格拉齊克聲稱是世界地質公園發源地,〈世界地質公園發展脈絡與趨勢〉一文試圖探索地質公園的發展緣起,並分析後續世界地質公園的實踐;另反思臺灣應如何接軌世界地質公園,分享全球的在地經驗。 〈全球GEOFood計畫的推動:舌尖上的風土與永續發展〉介紹GEOFoo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推動地質公園發展出的計畫,提倡連結在地食物與地質遺產。臺灣地質公園學會於近年舉辦「臺灣地質公園產品競賽」,從得獎作品觀察到臺灣地質公園發展GEOFood的潛力初具,亦落實GEOFood品牌的在地食材與永續農業耕作,值得進一步學習。 〈大地誕生的最前線-室戶世界地質公園〉以室戶世界地質公園為例介紹日本推動地質公園的模式,而室戶市並以市長為首,號召各界加入推進協會會員,促進推動地質公園。 〈世界地質公園的永續經營:以英國的地景旅遊為例〉一文介紹英國8座世界地質公園,並以策展角度分析各地質公園如何引導訪客獲得較佳的體驗,可作為臺灣推動地質公園的參考。 〈印尼多巴火口湖地質公園之發展回顧與永續旅遊〉文中介紹在地社區參與的印尼多巴火口湖地質公園所遇到的挑戰。而印尼政府嘗試透過「國家行動方案」,以地質公園回應永續發展目標,並以推動生態旅遊或地景旅遊方式改善當地經濟狀況,加強與在地社區的連結,落實地質公園價值。 褐根病是臺灣樹木常見的病害,本期專欄以〈樹木褐根病的生態、發病與防治探討〉一文來討論褐根病目前常見的防治方法及其效果,希望能對林木的管理者有所助益。 治本於林專欄延續本期議題,在〈以地景取徑連結自然與文化遺產—基隆河谷煤鄉地質公園芻議〉一文中,概略討論如何推動地質公園的誕生;既有自然及人文地景的再整理是成立地質公園的先決條件,但如何與社區取得共識,更是地質公園永續經營的關鍵。 森土不二專欄則以〈把地質帶回家的101種方式—臺灣地質公園產品們〉介紹一些以臺灣地質公園為創意起點的商品。縱觀全世界成功的博物館或觀光景點,莫不具體表現在擁有成功的主題商品上。臺灣地質公園如何將其地特點商品化,把創意轉化為商機,將是每個地質公園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有別於以往集約式經濟造林,森林生態復育造林主要以營造野生動物棲地及生態環境維護為目的,採行生態優先之造林原則,根據復育標的物種與環境交互作用監測資料調整植生配置,運用於各種植生建構及撫育階段。本期專輯從生態復育原則及作法談起,到種源提供、植生復育、監測,以及實際操作案例分享,將造林導入生態新思維。
· 2023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回顧,上世紀末「狂牛症」爆發重挫全球畜牧業的同時,也催生出人們以溯源來確保食品安全的概念,當消費者可以追蹤到餐桌上食物的上下游生產者資訊後,生產者責任就會被重視。因此2000 年歐盟為 首建立起溯源機制,相應形成的就是各種認驗證標章,而臺灣也隨之開始跟進,目前政府推動的是「三章一Q」,包括了CAS 臺灣優良農產品、TAP 產銷履歷農產品、有機農產品三種標章,及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配合「食安五環」政策推動十倍查驗及溯源管理,漁業署依《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規定,推動產銷履歷水產品、臺灣優良水產品及有機水產品等驗證制度,並建立「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基準」,推動養殖水產品產銷履歷制度,透過訂定「臺灣良好農業規範(Taiwa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簡稱TGAP)」作業基準,輔導業者生產安全、具可追溯性的水產品。 TAP 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方便消費者查閱農漁產與加工品的來源,以作為分辨與購買的依據,不僅促進了市場區隔與市場競爭力,也促使生產者重視自身的責任,連帶著上下游也將相互督促彼此,因此溯源可說是最基礎的功夫,也是後續 要爭取各種認驗證標章的前提。
2021年9月,在歷經3年多的交流討論後,TBIA(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在六個機關合作協議的簽署下正式成立,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的整合應用與發展邁向下一個里程碑。〈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成立與展望〉一文介紹名稱及Logo的意涵,說明各成員如何透過「夥伴關係」的模式,將生物多樣性資料的開放、資料庫的串連、合作平臺的構築、技術的交流以及對保育決策的支持,成為各單位共同努力的願景與目標。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行動倡議」的行動與落實〉作者群為各機關參與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 TABIA的核心成員,這群年輕人透過多次交流會議,對未來生物多樣性資訊的開放與應用推廣,提出具體六大策略以及75項行動規劃。本文藉由知名插畫家PAPARAYA的動漫插畫,以時下年輕人流行的元素,逐一闡釋每一策略的意涵,讓未來的願景與理想透過圖像深植於讀者心中。 從我國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的創立開始,中央研究院所設置的TaiBIF擔負著臺灣與國際生物多樣性資訊連結節點的角色。TaiBIF積極推動資料的開放與串聯,已成為亞洲第二大的開放資料平臺。〈生物多樣性資料整合的共同願景—從TaiBIF平臺到資料庫共通查詢系統〉一文說明開放資料代表的意涵與臺灣推動現況,期許未來能透過跨部會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BIA的成立,建構國內去中心化、一站式的資料庫共通查詢系統,擴大生物多樣性資訊的價值與應用。 GBIF成立迄今,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機構成員參與,為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的開放與整合應用作出相當貢獻。〈國內外生物多樣性資訊推動發展案例分享〉簡要地介紹澳洲ALA、芬蘭FinBIF及瑞典SBDI在推動生物多樣性資料基礎(Biodiversity Data Infrastructures)工作上的作法與經驗,並對於未來TBIA在資訊工具、資料流及管理模式等三個面向的發展,提出可行的建言,值得一讀。 延續上一期【國家地質公園】專輯文章,本期【專題】收錄〈地質公園做為學習型地景〉及〈臺灣地質公園的永續地景旅遊〉為延伸報導。前文試圖建構地質公園做為學習型地景,提供學生環境與科學教育的學習基地,此文從學習做為存在的意義理論化著手,試圖將日本下北地質公園的經驗,提供正式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地質公園本質,並建議納入臺灣正式教育議程;後者介紹地質公園推動的四大核心價值之一「地景旅遊」推動情形。我國目前劃設的9座地質公園,已提供至少77種旅遊行程,本文檢視現有遊程後,進一步提出未來推動建議,以促進地景旅遊與永續發展目標相互結合。 在不同的森林經營目的下,應可存在不同之造林方式,〈森林復育的替代性恢復技術〉介紹幾種目前國內林業學者尚無介紹與發展的森林復育方法,值得造林工作者及相關研究學者參考。 本期【放眼天下】收錄〈世界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政策發展趨勢〉,文中介紹世界各國如何在近年環境意識的發展下,認識森林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密切相關,進而透過政策組合架構,從國家層級來嵌合人類與森林生態系統之間的互動。另收錄〈國外怎麼砍樹—日本森林伐採制度之介紹〉一文,介紹日本森林伐採制度在私有林、國有林及保安林的伐採規範,說明日本私有林砍伐遵照森林經營計畫,國有林部分則介紹樹木伐採全制度及保安林伐採的許可規範等,可供政府部門未來在擬訂伐採收穫政策及伐採申請許可規範上的借鏡。 治本於林專欄刊載〈森林環境教育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氣候變遷下的永續森林經營〉一文,論述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壓力下,校園及社會教育體系應如何透過森林環境教育,重建人與自然之間的的永續關係。森土不二專欄〈玉東卡本特—以「國產材」培育「國產才」〉一文,介紹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與王嘉納老師合作「木創玉東技藝教育推廣」,期透過技術傳承,培養花蓮在地木製品與家具製作專業人才,設計製作國產材木工與家具產品,串起花蓮國產材微型產業鏈,培育花東青年一技之長,讓木香根留故鄉。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