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經營權爭奪事件日益增加,相關爭議亦層出不窮,例如,獨立董事介入派系紛爭、公開收購反制措施、線上視訊董事會決議的瑕疵與效力等。因此,本書將深入解析董事會可能做出的違法決議,並從公司治理的角度,針對獨立董事介入派系紛爭事件加以分析;在公開收購方面,探討公開收購人之股東背景及自有資金來源、對公開收購的反制措施、股份收買請求權公平價格裁定之相關爭議,以及公開收購之目標公司防禦措施的規範模式等,並解析線上視訊董事會決議的瑕疵與效力及公司法第172條之2視訊股東會新規定在適用上可能的問題。本書亦從公司治理納入智慧財產權管理的角度,評述智慧財產權管理問題與企業併購後之商定留用權評析。
◎阿莫多瓦是當代最懂慾望的導演,其電影主角,總是為我們演繹著繽紛多彩的慾望光譜。 ◎透過電影做媒介,與日常生活的心理學做結合,做為臨床工作的參考。 ◎以阿莫多瓦電影展現的視角,來推想人的慾望是什麼樣子? 阿莫多瓦的「導演三部曲」,以32年身心逐漸老去,換取情感的憂傷與真摯,說明難以悲傷的失落荒涼人生。 在《慾望法則》裡,他質疑愛需要多少肌肉線條撐起理直氣壯,你不愛我不是你的錯,我不愛你,也不是我的錯;製作一部電影時,他希望能觸動觀眾的頭腦、心臟,和生殖器。 在《壞教慾》中,慾望已變裝與卸妝,不復當年的愛在真相迷宮裡撲朔迷離;如果愛的原貌如陌生訪客,那麼真假難辨的情慾闖進了回憶,也打造了當下。 在《痛苦與榮耀》裡,他祝福無緣人一路順風,謝謝你過來,真的,我知道,你到現在,都還沒原諒我;風霜後靈感枯竭雖然深層苦痛,但,對不起,要做我自己,就得讓你失望。
◎比昂的理論是以精神病患者和後設心理學作為分析基礎,但現有的術語無法說明他的經驗,因此後來引進中世紀的神祕宗教語彙,而這有些接近禪宗的論點。 ◎貝克特於1969年以戲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天才地用語言的音樂性、光影的對比性、空間的侷促性,勾勒出比昂的「beta元素」。 ◎讓我們一起探求貝克特和比昂對人類原始心智、潛意識溝通、存在意義和本質的看法,他們的作品在在解構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建構,但卻化作浩瀚的大海,充滿謎和解答。 如果在出生前、待在母親的子宮裡就有記憶,那會是怎麼樣的故事? 而出生後,更多的碎片像隕石般射進原始的心智中, 這一切,比昂稱之為「beta元素」。 beta元素紛之沓來,疊放在潛意識中,那是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史前時代, 也無法像原始人一樣在壁洞留下刻痕和「圖畫」,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演繹? 如同禪宗,要說明他們體會到的人性奧祕時,言語是窮困不足的, 因此以「公案」的故事型式,做為「參公案」的方法學。 我們借用比昂和貝克特間的故事, 以及他們的理論或劇本的某些經驗做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參這個人性之謎, 在精神分析方面甚至不必然只是要談比昂的理論, 而是讓我們和朋友們一起聯想, 看我們能從這些故事和劇本,以及一些些理論裡, 可以有更多的相互激盪的想像為主。
◎關於latency period被譯為「潛伏期」,相較於靑春期的喧嘩吸引人們注意,潛伏期是一個被理論較忽略的領域,但由於它的被忽略,反而吸引我們想去探索它。 ◎Laplanche和 Pontalis(1973)在《精神分析辭典》中說明了潛伏期的意思大致如下:他們主張潛伏期是從五六歲嬰兒性慾期消失,到靑春期開始前的時期,外顯上像是性慾進化的停頓期。 ★關於psyche、soma 如果嬰孩在發展的過程裡,外在環境不是先主動適應嬰孩,再慢慢適時的被動適應,而是可能過於侵犯或者過於忽略,溫尼科特稱呼這種情況是外在環境的「侵襲」。 如同生物的免疫概念,在心理機制上,編派了mind(心思)出馬來應付外來的侵襲,在發展的過程,由於mind會愈戰愈猛,愈來愈壯大,它會誘惑psyche(精神或心)和離開soma(身體或身),而重構成mind-psyche的新組合。 此時,soma變成孤立,自己成長,溫尼科特表示這樣的發展,會造成嬰孩的存在連續感出現問題。 ★關於潛伏期 我們想著如何探索「潛伏期」呢?我們無意只是回顧他人對於它的論述,我們找到不一樣的探索方式,那就是如我的朋友們今天嘗試描繪的,以某個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搭配一部電影,這是我們的思索工具。但不希望我們要探詢的潛伏期,這個廣大迷人的所在,只被我們的工具所侷限。
◎莎翁的戲劇總是強烈、濃縮且精鍊,但故事其實離我們並不遠,並很可能反射出我們的影子。 ◎從《李爾王》談診療室裡的詮釋是如何形成的?詮釋都有著冒犯自戀國王的風險? ◎從《威尼斯商人》探尋幽默態度的出路,但幽默態度涵容了多少沒有名字的恩怨情仇? 談莎士比亞,對我們來說,不是要認識莎士比亞而已,我們更在意, 如何透過這些經典戲碼,來讓我們看見臨床實作過程裡, 某些重要經驗的深入描繪。 在前台大文學院副院長、莎士比亞專家,邱錦榮榮譽教授的前導下, 我們走回診療室,從和個案互動的角度出發,談論診療室裡詮釋的形成, 以及在診療室裡除了中立態度和分析態度外,幽默態度的位置? 生活上各式的療癒感後,為什麼仍是迷惘和失落呢? 佛洛伊德引用莎士比亞的份量是驚人的,此刻我們除了重回佛洛伊德, 也加進克萊因(M. Klein)、比昂(Bion)和溫尼科特(D. Winnicott)的重要論述, 來看莎士比亞的戲劇,和精神分析實作過程,想像兩者之間的關係。
◎Bion展示了如何與個案在分析場域中交會,同時也強調了在分析對話中,治療師的角色和觀點的重要性。 ◎《心經》的「色」指的是二維世界分裂的物質表象;「空」指的是表象背後,均是變動不拘元素的因緣聚散。 ◎卡夫卡從小處在被一再凹摺的關係裡,這些反反覆覆的摺痕在自己身下留下時代的記憶與痕跡,他要怎麼找回自己? 本書不是採納只以精神分析的術語,來分析這些文化資產, 而是抱持著如何從文學和佛經裡吸收養分, 做為思索臨床的複雜,因為我們不相信, 精神分析的術語已經可以讓我們了解人和人性, 對於性別認同和自我認同,也仍是殘缺不少語彙, 期待透過和不同學派的交流,看到精神分析更多的面向與討論。
◎《芬尼根守靈》代表人的苦,用文字密碼將人世間的各種愛恨情仇濃縮呈現。 ◎比昂思想理論是心理治療層次的介入,協助人們看見苦的真實面。 ◎《金剛經》代表從靈性層次的介入協助人們「離苦得樂」,悟出般若智慧到達彼岸。 要把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金剛經》和Bion的O, 放在一起經驗和想像,起初是有著錯覺做起點, 只是依稀覺得它們之間是有些共同,也有差異, 混合著人世間的迷和謎。 雖然它們在不同的時空下,出現在不同的領域裡, 就像是風馬牛原本就不相及, 但是當風馬牛被牽涉在一起後, 它們之間的相及關係, 就成為需要探索的人生之謎。 尤其是比昂晚期的no memory, no desire, 和《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對話, 似乎是接近「應無所住」,但是「無住」之後, 如何生其心呢?那是什麼樣的心呢?
【薩所羅蘭】精神分析的人間條件叢書,帶您聽聽傷心的孩子,手心裡在唱什麼歌? ◎孩子被期待,要替父母擔負起所有的責任,為什麼爸媽要那樣待我?他們眞的愛我嗎? ◎空洞裡那張壁畫上熟悉的斑痕,我們是那影子,也可能是那斑痕~我可以只當一隻貓咪嗎? 掉在地上的一滴淚水,留下了誰的陰影、腳印和茫然? 有⼈在創傷⼼碎裡走了過來,沿路邊走邊掉落傷⼼破碎的自己, 或者還好有個可以在心裡說話的⼈,或那是來⾃遙遠地⽅的⼀隻⿃。 只要他活了過來,他就會想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 好像突然醒了過來,想要從這個世界討點什麼,做孤獨人生的伴手。 我們⼀直在尋找他,因為他如同溫尼科特說過的故事, 他的受苦在捉迷藏的遊戲裡,躲得太嚴密了, 其他⼈都找不到他,朋友和⾃⼰都散去了, 他還在躲藏,直到被你們發現,把他帶來這裡, 他孤單太久了還很驚恐,我們就⼩⼼的談談他…… ★精神分析、心理治療、潛意識、文學藝術、數位影音和文字! 【薩所羅蘭】目前有《山風頻道》的免費廣播,以及按月訂閱的方案《讓精神分析散步在人間》,請參閱【薩所羅蘭】臉書和官方網頁。
◎將對內在心靈的理解,與戲劇文本、經典著作連結,突破框架的思考。 ◎貝克特的獨白,其實是人世間的相同經驗,內心深處的聲音?比昂的回應方式,有些像是禪宗老和尚回答小沙彌的問題? ◎在台灣根深蒂固的《心經》,是如何吸引精神分析這些外來的語彙? 將貝克特(Samuel Beckett)、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心經》, 三者的臨床討論會會後記錄,放一起談, 最終的目的是借由三種乍看不同的領域, 拼在一起交流是否會有什麼有意義的想法會跑出來? 那對寫者個人是項成就,然後再經由一天的集體討論和交流, 也許再有新的觀點浮現。 我們是以更著重這些交流,所引發的新意做為目標, 而不全然是為了回憶,但是我們也會把我們的文字, 整合成一本書做為未來的回憶。
◎藉由《我的母親》、《沉默茱麗葉》這兩部電影,並和《客體使用》做聯結,嘗試能從這兩部電影裡,學到我們不曾注意到的觀點。 ◎如果以生的本能或性本能來說,這些生物學式的描繪,只有在這些活生生的人生故事裡,才能如何燃燒成悲傷,卻在其中看見了活下去的渴望? 誰是「客體」? 準備成為母親前,秘藏的生命熱誠、 當了很久的母親後,不明確的挑戰、 多餘性器官的性和性別、 失落兒子後悲傷的母親,不再復返的時光? 如何成為客體? 幽默如何做為罪惡的客體、 悲憫如何做為情感的客體、 離奇如何做為分離的客體; 優雅如何做為重聚的客體? 由於阿莫多瓦,讓我們重新想像, 佛洛伊德在《論幽默》裡對於「幽默的態度」的描繪, 做為有著親職功能的潛在意義。 幽默不是說笑話,幽默不是順從的,它是反叛的, 幽默不僅表示自我勝利,還有快樂原則的勝利, 這種原則能夠對抗現實情況的不友好, 幽默具有兩個特點:拒絕現實的要求和實現享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