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BenQ 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得獎作品集。 結合小說與電影,促進文字創作與影像創作的交流,徵選、鼓舞優秀小說,並為其爭取機會改編成影視作品。舉凡寫實的愛情、動作、推理,乃至奇幻的驚悚、科幻、寓言……新穎的題材與創作的視角,經營作品中的影像畫面感,說一個好的故事 ,並塑造迷人的角色。 內容收錄有: 首獎《當年事》、貳獎《命運之河》、參獎獎《時心鐘》、佳作《期限》、《烏瑪》 首獎《當年事》 秦學忠在劇團裡是一個驚為天人的琴師,他始終認為,琴,拉的不是聲響,而是心氣,正所謂「筆墨淡遠,擺脫畦逕」。而師兄弟岳少坤則是左右逢源的萬金油,擅長見縫插針,一路得以扶搖直上。雲盛蘭是劇團裡挑大梁的武旦,對與自己合作的琴師,殺伐決斷,從不含糊。她看中了秦學忠的人品和技藝,可惜卻錯失機緣,最終選擇跟岳少坤合夥搭幫,並結為夫妻。而秦學忠則和新入團的倪燕走到一起。岳少坤的精明,令劇團的生意量與日俱增,雲盛蘭也達到了舞台生涯的頂峰,而倪燕則在兩人無形的打擊中,黯然出走。這些秦學忠看在眼裡,無能為力。 岳少坤再次找到秦學忠,直言他已經和雲盛蘭離婚了,原因是兩人相互利用的關係已經結束,這時在舞台上拼了小半輩子命的那個武旦,已經渾身是傷,她開始想念平靜安穩的生活。秦學忠接納了回過身重新再度找自己的雲盛蘭,兩人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秦繪。萬沒想到的是,岳少坤在這之後不久,也有了一個兒子,取名岳非。兩個晚輩在成長中彼此結下深厚的友情,儘管有著不同的舞台信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發揮各自的天賦。但隨著時光不斷前行,一樁樁突然發生的意外,將兩家人的兩個兒子,逼到了命運無情的岔口…… 貳獎《命運之河》 一座橋,一條湍急的河流,引來自殺的人們。故事由此開始,橋上有一個終年守候在此的人:李孝成。他自幼居住在山腳下,某個因緣際會,他在橋上救下了第一個自殺的人,從此他的人生就在這座橋旁展開。 自李孝成從湍急河水邊緣救下第一個人開始,他改變的就不僅僅是被救下的人的命運。 他與妻子拉娃,生下兩個孩子,一女一男。為了救人方便,他關掉家裡的雜貨店到山上開民宿。女兒娜朵自小叛逆,國中時就離家出走,自己在城裡生活。娜朵切斷所有關係,在城裡自食其力。她替人頂過罪也做過酒店少爺,甚至賣自己的故事維生。但她始終無法確認自己的存在。自幼父親就只顧著救人,而母親總是忙於民宿的經營,她從零開始學習愛,以女同志的身分在城裡的邊緣討生活。 四年前的一場風災帶走了李孝成,妻子拉娃一直不肯相信他已經離開身邊,遲遲沒有舉行葬禮。兒子阿里和妻小回到山上繼承民宿,用新的方式經營,做得有聲有色。但他也對父親的失蹤感到迷惘。同時這些年來他也以通信的方式和姊姊保持聯絡,雖然不知道姊姊近況,但是他一直努力希望姊姊可以回到山上,與家人團聚。 終於一次收到回信,姊姊答應上山回家一趟。看似全家人終於齊聚,結果揭開的卻是一個個彼此背後守著的秘密…… 叁獎《時心鐘》 關於一個個性有點白目的自由記者,某天醒來時發現桌上放著一張描述「時心鐘」的紙。 他不以為意,隨手將紙丟棄。繼續過他放蕩的生活。 某天,他經由某些原因發現包括自己在內,所有人都失去了關於一個女孩的記憶。而這女孩可能是他的女友。 他從一個一心追求活得快樂的國中生「曾正仁」身上查覺到不對勁,陰陽差錯下和曾正仁一樣成了「時心鐘」的宿主。 時心鐘不會害死人,它只是顯示出了宿主的壽命。不過他有一些規則,規則要自己去發掘。 主角懷疑時心鐘與那個被遺忘的女孩有關,想朝這個方向調查。與此同時,外面出現一個使用硫酸無差別殺人的犯罪者。曾正仁成為了第一個受害人,死期剛好就在時心鐘歸零的瞬間。 犯罪者被主角取名叫「針筒男」。 主角藉著記者的身分走訪每個線索,一方面尋找失去的記憶和針筒男的蹤跡。一方面和曾正仁的姊姊發展出略曖昧的感情。 尋找記憶的過程中他不斷自問自己在感情上的定位,性格如此不穩定的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和一個女性發展穩定的感情? 且他還沒找到針筒男,反而被針筒男找上。被用電擊棒電昏後帶回一間準備放火燃燒的房屋。 主角在和針筒男對話的過程中,發現一個這段期間許多事的關聯,還有一場生命的悲劇。 主角多嘴白目的個性逐漸穩重下來。他開始思考時間、生命、永恆、還有那個一心追求快樂這件事的曾正仁。 他與曾正仁的姊姊道別,回到自己家。忽然在一個原本就已經注意到,但沒多想的地方找到關於那個被遺忘的女孩的線索。 他到線索指示的地方找到一個隨身碟。這也許是所有的答案,但也可能只是他的一廂情願。 之後。他會怎麼去迎接時心鐘在一年就要歸零的自己?…… 佳作《期限》 我叫聶浩,生活在地球,自從人類實施了《期限法》,無論是物質或記憶都有保存期限,政府指出是為了推動人類發展與確保有效珍惜生命。我與機器人小寶就是一同在記憶局工作,我們的工作任務是確保記憶轉移能順利進行,直至某天友人何滔找到了我,並與陌生人連星雲一起談論《期限法》的不是,誰知會面後連星雲卻因害怕而把何滔出賣予政府,後因內疚留下遺書失踪,生死未明,而我亦需要作出心理調適,原本事件已告一段落,誰知屬於反《期限法》的異者張可頤出現卻改變了我的想法,她把我帶到異鄉,令我明白到他們生活群與我們現代社會的分別,在那裏還有何滔居所,並告訴我原來她希望尋找到失踪的何滔,我看到房間充滿未知的資料,加上與何滔的關係,於是便答應探查其下落,誰知他卻人間蒸發。在茫無頭緒下,一次偶然的文件錯送,我看到何滔被安排進行記憶轉移的文件。我與張可頤商量,在她的幫助下發現原來《期限法》背後隱藏的是驚天大陰謀,相信有人在背後攪鬼。於是我不惜啟動紅色事故程序,希望能與最高層會面以尋求真相,但預期的並没有到來,一幕幕真相卻遠超所有人想像,無論結果如何,最後我還是感到慶幸,因為始終没忘記那些有着期限的記憶,儘管我已付了沉重代價…… 佳作《烏瑪》 某夜在公園內醒來,身為主人翁的男主角發現自己失去了記憶。蓬頭垢面的他,驚覺身上毫無分毛和證件,儼如是居無定所的街友;即使不願去接受這個事實,他仍須得面對在這城市裡尋求溫飽的挑戰。流離街巷的過程中,他遇見了以資源回收維生的喜憨兒、負起家計重擔的休學女孩,和總是以不同身份出現在咖啡館前的神秘男子。透過與這些人物的互動與薄弱的線索,他拼湊出自己原來是一位正在執行埋伏任務的刑警,而且必須在與同僚和家人失聯的情況下,獨自阻止一宗經過慎密計畫的銀行搶案……。
影響國中階段貧窮學生學業表現之因素探析: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扶助對象為例Factors Affect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Beneficiaries of the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丁學勤、曾智豐 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The Hidden Curriculum Experienced by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林佳瑩、劉美慧 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對幼兒資訊教學活動的影響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Divide and Digital Opportunit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陳儒晰 善不善終對安寧工作者的新教育觀:生命教育與工作調適的鑲嵌A New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on Good Deaths and Bad Deaths for Hospice Workers: Embedding Life Education in Work Adjustment/高國書、龍紀萱、施勝烽、盧煜焬
研究論文 影響國中階段貧窮學生學業表現之因素探析⎯⎯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扶助對象為例╱丁學勤、曾智豐 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林佳瑩、劉美慧 數位落差與數位機會對幼兒資訊教學活動的影響╱陳儒晰 善不善終對安寧工作者的新教育觀:生命教育與工作調適的鑲嵌╱高國書、龍紀萱、施勝烽、盧煜焬 目次索引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12卷目次索引 本刊訊息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撰稿體例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稿件審查要點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審查意見表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稿約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投稿者基本資料表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教育社會學叢書》出版計畫 Research Papers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Beneficiaries of the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 Shueh-Chin Ting, Chih-Feng Tseng The Hidden Curriculum Experienced by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 Chia-Yin Lin, Mei-hui Liu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Divide and Digital Opportunit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 / Ru-Si Chen A New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on Good Deaths and Bad Deaths for Hospice Workers: Embedding Life Education in Work Adjustment / Kuo-Shu Kau, Chi-Hsuan Lung, Sheng-Feng Shih, Louis Y. Y. Lu About the Journal Basic Information of Contributor(s) Call for Papers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image available
No author available
·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