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brary button
  • Book cover of 全球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剖析

    各國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無不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在相關政策及獎勵補助等措施大力推動下,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已為未來趨勢。目前全球風力發電以陸域風電為主,但陸地空間有限,海上可利用空間資源則相對較大,因此各國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現今較普遍之離岸風電基礎設置技術為固定式,隨著風機尺寸不斷增大以捕獲更多的風能、降低發電均化成本及設置成本,未來市場預期將逐漸發展可部署於離岸更遠、獲取更多風力資源、更具成本效益的浮動式技術。 近年來中國大陸、臺灣、韓國等亞洲離岸風電成長將帶動廣大商機,吸引各家風電廠商競選開發資格,在未來10年內,離岸風電將占日本和南韓新增能源25%以上。隨著中國大陸、臺灣、日本及韓國離岸風電政策陸續啟動,預計2018-2030年亞洲離岸風力機新增容量年複合成長率達13.6%。 亞洲以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這三大市場透明度最高,然各國政府透過國家標準或法規方案制定、技術研發專案等政策扶植當地風力機系統商、零件及水下基礎業者。未來我國業者透過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分配容量作業要點之產業關聯執行方案承諾機制,在國內市場建立實績,將有助於搶進未來亞洲市場商機。惟產品除符合業主規格要求外,仍需符合亞洲各國政府設立之技術標準規範,而價格成本的競爭力將為決戰點。 2019年儼然是離岸風力機系統廠商的產品規格競賽年,歐美系統商亟力突破10MW,並逐步將生產據點往亞洲布局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強化抗颱型機種。而亞洲新興業者除在單機容量追趕外,亦強調智能化產線及售後監控大數據服務。 2020年因COVID-19疫情造成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中斷,對各大風機廠商盈利產生負面影響,部份大廠陸續撤回上半年銷售預測,但仍不減其投資及產品布局決策。 目前智慧化技術應用在離岸風電產業主要應用範疇涵蓋兩大層面,一為離岸風場建置所需主體發電設備產品之智慧化技術,即打造智慧化工廠,透過智慧製造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另一個則為離岸風場建置及營運過程中可透過智慧化技術應用降低建置、運轉及維護成本。為提高生產力及降低成本將迫使廠商聚焦在工業4.0生產技術,包括現有製造場域的數位化(3D列印)、強化資通訊科技(大數據資料、自動檢測)、採用智慧自動化設備(機械手臂)及模組化生產以降低產品供應成本。 不只離岸風場主體設備製造需採用智慧化技術生產,舉凡風場建置生命週期所需如探勘、施工、安裝及運維階段,未來皆需積極導入智慧化技術服務。不僅介面需進行高度系統整合,也需透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技術應用,使整體離岸風場創造高營運效率、減少海上運維作業。 隨著政策逐步推進與落實,離岸風電將是臺灣未來關鍵能源之一。離岸風電之發電具間歇性且難以預測的特質,且其案場密度高、單一風機規格持續成長,使得離岸風電發電量集中於單一併網點與當地區域電網,因而對電網安全和供電穩定帶來嚴峻的挑戰。 另一方面,自2020年起,我國多家離岸風電業者新投資或以既有廠房改建之工廠陸續投入量產,經由初期的學習曲線建立後,未來藉由導入智慧化應用以持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將成為整體產業成長的動能。而智慧製造導入困難處在於企業規劃及評估能力不足及內部技術人才的缺乏,且未來尚有大數據分析、網路安全、物聯網、模擬分析等智慧化導入需求。 本書以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為主題,彙整國際離岸風電產業發展趨勢與商機、相關技術與智慧化應用,以及臺灣離岸風電人才培育現況、需求和未來培育策略方向等,供離岸風電產業之產官學等相關人士作為參考。

  • Book cover of 智慧醫療產業綜析(下)新興應用產品與服務

    隨著資通訊科技不斷進展,除了在5G及物聯網等資訊傳輸方面有突破,「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數據」、「雲端科技」及「區塊鏈」等科技的進展也正在改變全球產業生態,帶動著不同類型的新創產業興起,而這些新創產業亦協助了現有產業的技術轉型與升級,醫藥產業也跟隨此浪潮而逐漸改變中,例如以醫療數據分析為基礎的精準醫療,即能提高疾病診斷及用藥的準確性、提升精準藥物開發效率、提升藥物作用療效等。 物聯網技術的快速進展,帶動了網路、感測裝置與資料科學的整合,也為智慧醫療領域注入了新的動能。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整合了包括雲端、遠距、大數據及機器學習等不同技術,已經被高度應用於臨床輔助診療、行動照護以及偏遠地區或居家病患監測服務等不同需求。在此趨勢下,晶片大廠紛紛投入,企圖開發出具規模的應用需求,帶動晶片的發展。 藥物開發方面,透過數位科技的協助,更有機會加速找出腫瘤細胞的新生物標記,以此開發新的免疫細胞治療標的。此外,由於細胞培養過程具不確定性,在培養及擴增各階段均需確認細胞品質,因此細胞製劑的製造具有高人力需求及高技術門檻的特性,在製造過程中投入數位科技的智慧自動化,不僅能全時及高效地完成細胞培養與製造,且能藉此提升細胞治療產品開發速度、品質,以及降低細胞製造成本。 健康監測穿戴方面,近年來隨著人口高齡化趨勢的進展,及醫療費用增加,自主健康監測逐漸受到大家重視。大眾開始穿戴結合生理感測裝置的配件,全天候監測自身的健康狀態,改變過往的被動健康管理及醫療模式,變得更為積極主動且個人化。 外骨骼機器人方面,外骨骼機器人最主要之效益,在於協助使用者減少肢體傷害或輔助障礙肢體動作,具備降低相關健康照護與失能產生的成本,惟其發展逾十年但市場規模仍小,本報告亦探究限縮市場規模之市場發展挑戰,並藉由分析國際主要大廠之產品發展,掌握其如何面對市場挑戰,並給予我國於外骨骼機器人之發展建議。 手術機器人方面,根據統計,2018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為39.73億美元,2023年可達到65.08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10.4%。其中,美國為最大市場,2017年的手術機器人市佔率達57.7%。目前,手術機器人仍以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最多,為了挑戰達文西市場主宰地位,售價更親民、機器更靈巧、能進行更多種手術的手術機器人也不斷開發出來,尤其是不同科別應用之手術機器人也紛紛進入市場競爭行列。在技術發展已趨成熟、醫療市場裝備競賽需求,以及已有52萬例Da Vinci手術量證明可行的情況下,手術機器人已成既定的趨勢,具有手術機器人的智能手術室需求將有增無減,甚至未來將有可能成為每家醫院的標準配備。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生理健康在科技發展下已得到更好的照顧,心理健康也應得到相同的重視與發展。但長久以來,心理健康不但容易被人們所忽視,與生理健康相比也不易察覺,若長期忽略情緒或精神壓力等所引起的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可能會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甚至衍生出其它疾病。 睡眠科技(Sleep Technology)是數位健康重要的環節,近年來已成為跨產業的新興領域。睡眠、飲食和運動是健康的三大要素,其中睡眠約佔據生命三分之一的時間,良好的睡眠可以說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睡眠品質不佳,除了會降低免疫力、記憶力及思考力等各項能力之外,長期可能引起其他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或是增加失智症、憂鬱症等風險。因此,睡眠不但攸關個人身心健康,更可能對國家之經濟與社會造成影響。 醫療照護使用人工智慧之法制議題方面,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領域中開始被大量使用,技術的進步正在重新改寫現代醫療服務執行以及管理模式,從可以監測心跳的醫療行動APP,到運用人工智慧的病理影像分析系統,新型態的醫療產品愈來愈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本書亦從人工智慧於醫療照護領域的應用類型,檢視人工智慧可能遇到的監管與法規議題,相關可能之監管與法制變化,最後並提出短、中長期法制面提醒及建議。 本書以智慧醫療之新興應用產品與服務為主題,彙集智慧醫療重點技術、產品、服務等相關發展之分析,議題涵蓋穿戴式裝置、手術機器人、健康照護服務、藥物開發、智慧醫療展會觀察等,供產官學等相關從業人士作為參考。

  • Book cover of 車用電池暨充電發展趨勢研究

    電動車的市場發展與車用電池技術息息相關。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2年全球車用動力電池需求量占比前三名分別為中國五成、歐洲三成、美國一成;而全球前十大車用動力電池供應商,合計囊括九成以上市場。中國大陸不僅為最大市場,亦是主要生產大國,電池龍頭廠商「寧德時代」的全球市占率逼近40%。本書匯集車用電池的重要發展趨勢,詳細剖析中國寧德時代的發展沿革、營收表現、供應鏈布局,以及產品與銷售布局。美國方面,最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提出的《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RA),透過補貼與稅收優惠吸引歐洲、韓國等電池廠陸續在美擴廠,預料未來數年美國電動車市場將處於高成長狀態,催生車用電池市場需求。臺灣因缺乏整車廠帶動車用電池產業鏈發展,建議憑藉資通訊、功率技術優勢,從發展三電整合平台切入,藉此帶領車用電池廠商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