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brary button
  • Book cover of 閩南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播
    陳建安

     · 2025

    本書特色 閩南文化接近性是兩岸最大交集 透過傳播方法促發兩岸文化認同! 文化,是一切生活總稱。分隔兩地的閩南文化圈,除臺灣之外,仍包括大陸對岸的廈門、漳州與泉州等地。因為政治與歷史因素,導致兩岸的閩南文化雖有所差異,但卻無法直接斷然將兩地的閩南文化區隔開。 如何促使兩岸的閩南文化除表面上連結外,更能讓兩岸閩南人都能認同真正的閩南文化呢?透過文化傳播方式,增加兩岸實際交流,透過參與體驗喚起閩南文化真正底蘊,讓兩岸重構閩南文化的文化記憶,認知且認同閩南文化的獨特性、唯一性。

  • Book cover of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
    陳建安

     · 2020

    人性若是邪惡,犯罪還需要解釋? 善惡的界線真的有那麼容易跨越嗎? 僅憑外顯行為,就能將人歸類為好人或壞人嗎? 情殺、隨機殺人、分屍、家暴、性侵、 縱火、毒癮、黑吃黑、酒駕、神棍…… 是衝動、僥倖心態、精神失常,還是理性預謀? 走進時間收集器──監獄,一窺被禁錮的慾望和眼睛 本書深入解讀臺灣近年來重大刑案,包含隨機殺人、殺童、恐怖情人、性侵、縱火、青少年毒品成癮等社會問題,深入剖析其心理痕跡,揭開犯罪者的精神狀況、異常人格、成長背景以及犯罪促發動機與監禁心理歷程。 本書不是以刀光劍影、血腥殺戮的犯罪情節,來滿足我們對違法者的變態圖像,而是作者富有獨特而細膩的社會心理對話,以及逼近圍牆內受刑人生命的日常流淌。 ✦你想知道捷運無差別殺人犯──鄭捷的犯罪動機嗎? ✦所謂的正常人和犯罪者之間,距離沒你想的遠,而且存在更多共通點? ✦惡魔真的存在?道德感低落的人就會犯罪?犯罪也會有功能嗎? ✦入監也是要花錢的?被關也算是一種「孝順」?監所的會客室都能看到什麼樣的故事? ✦身為另一種狀態存在的人,死囚會想家嗎?死囚症候群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驚訝於一個好人,怎麼會做出壞人的事。 臺灣近年發生的重大矚目刑案,從北捷案、北投文化國小割喉案、小燈泡事件、臺大宅王情殺案、多起家暴弒親案與殺妻兒案、分屍案,以及因債務糾紛潛入女友家中勒斃母女二人案等震驚社會案件,這類犯案者一反過往,多為單純、沒前科者,有些還是一路表現優秀的年輕人所為。 從好人變壞人的距離有多遠? ■你可能會好奇: 為何平時看似「正常的人」、「好孩子」也會犯罪? 人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還是環境是影響人發展的關鍵呢? 難道真的有人天生毫無良知? ➔也請你反思,如果犯罪很划算,如果誘惑、機會與負向條件都俱在時,你能保證自己不作惡? ■你認為的「不智」是他的「合理」 當犯罪成為他們唯一解決問題的出口? 犯罪行為一定是出於破壞秩序嗎?弔詭的是,有時候犯罪者的暴力行為乃出於「道德」(moral)之名,認為自己是在恢復秩序,是一個公平與正義的行為。一個黑道分子說,對方殺了我兄弟,我也殺掉他的兄弟,這很公平啊!家暴夫對其妻暴力相向,因為她做出讓他沒面子、不符合身為妻子該有的角色與責任行為,丈夫只是出於去教導、恢復角色秩序而已。 這些人可能都覺得自己的暴力行為沒有不對,甚至是一個再適當不過的懲罰。從這個觀點來看,他們才是站在「正義」的那一方。 要走進犯罪人的「內心」,我們必須試著換位思考,從犯罪者的成長過程中去認識他們的生命態度、犯罪情境及犯罪的動機與目的。 →→犯罪人哪裡想的跟你不一樣? 犯罪人通常為有以下思考特徵: 1 認知扭曲:擁有失真想法與解釋 2 敵意歸因:對他人懷有敵意的成見 3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思考:自我中心、怪罪他人等卸責技巧 4 道德脫離:將該不道德行為劃在非關道德的領域,為巧妙規避內疚感等道德壓力 5 標籤理論:在少年時期別人對他的反應等,產生強大殺傷力,最後應證預言 →→是基於什麼心態讓他們犯下大罪? ﹝高衝動性﹞:家暴犯、情殺犯、老人犯 ﹝滿足性慾﹞:連續殺人犯、縱火犯、性侵犯 ﹝尋求控制感﹞:連續殺人犯、性侵犯 ﹝成癮性﹞:毒癮犯、竊盜犯 ﹝僥倖心態﹞:酒駕 ﹝提升自我價值感﹞:幫派 ﹝金錢或性滿足﹞:綁架 ■身體最幽暗隱晦之處,是人心 預防犯罪,你務必讀懂──犯罪心理學 每當社會案件發生,你只會跟著網軍鍵盤公審起鬨「殺之而後快」? 每當看到社會新聞,就想直接衝過去用私刑正義以牙還牙? 如果你不放下偏見,總視他們為洪水猛獸,只看到犯罪造成的惡,卻從來沒思考犯罪背後的社會病徵,那對改善社會毫無幫助。 ■誰都可能犯罪,誰都可能被害 犯罪「來」無影,「祛」無蹤;被害「祛」無蹤,「來」無影。犯罪和被害會在何時發生,又該如何預防和避免發生,沒有人能說得準;每個人皆要有自我被害保護的概念,你可以確定自己不犯罪,但無法保證別人不犯罪。 你曾經或是現在是加害者、受害者、加害人家屬、受害者家屬,還是「不知也不覺」成為其中身分之一。我們如何弭平社會撕裂的傷口疤痕?被害者要的是什麼?如何讓被害者家屬選擇放下、捐棄仇恨,邁步往前走迎接新的人生? 這是我們的社會,你我都需要面對深談。眼不見為淨,不會讓犯罪與偏差問題消失,僅把壞人標籤貼上去,也不會讓自己周遭環境變得安全。沒有人生下來就想成為犯罪者,當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害者。惟有近看惡、了解惡,我們才能與「犯罪」共存,畢竟犯罪永遠不會消失! 本書特色 ✦特色一 ✦ 以心理學為基礎,從華人本土文化、社會心理觀點,尤其搭配栩栩圖解和詼諧又不失嚴肅的平實語言,解析當代重要的犯罪議題與社會矚目案件。 ✦特色二 ✦ 不同於過去相關書籍充斥著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的犯罪手法,作者以多年監所輔導與教學經驗,具溫度且細膩的個體犯罪心理與社會結構觀察,呈現一個「人」的犯罪圖像。 ✦特色三✦ 藉由深度剖析犯罪動態成因與犯罪人心理,期能降低社會大眾被害恐懼與預防犯罪,讓這社會在人們面對面時,展露的是微笑,而不是戒慎恐懼。 專文推薦 許福生|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所教授 陳巧雲|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黃富源|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藤原進三|作家 各界掛名讚賞 Taco老師|海山高中國文老師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 FB粉絲團|南山高中國文老師 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林暘斌、梁芳瑜|國中老師、我們不只是老師FB粉絲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子佼|主持人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暨內容長 溫芳瑜|風傳媒營運長 鄭俊德|閱讀人主編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潘展平|香港大學客席法律講師、大律師

  • Book cover of 臺灣佛光人間佛教出版與傳播研究
    陳建安

     · 2021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確實不只是世俗化、辦辦文化慈善、搞搞政治,它是帶動佛教整體走上現代化道路,而與社會之現代化相呼應相聯結的新佛教運動,是真正《在人間的佛教》。正因,佛光山或言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擁有現代化,屬於真正在「人間的佛教」,所以,本書優先的主要研究物件,就是可以真正落實「在人間的佛教」為主的出版物。本書先從臺灣佛教的發展,談到臺灣佛教出版物的發展,然後才論述到人間佛教出版物的發展;再者,透過文獻資料與統計分析,將佛光山隸屬出版社關於「人間佛教」主題的書籍進行一一瀏覽分析,並且輔以佛光文化、香海文化、大覺文化與佛光山文化發行部等單位的負責法師與師姐們,進行面對面訪談,希冀找出「人間佛教」成功的編輯政策。 另外,透過定價、標題、文本型態、內容主題分析與行銷推廣、傳播管道等各種方式,去分析星雲模式如何成功推動「人間佛教」,並讓佛光山順利在臺灣社會化,成為穩定臺灣社會的一股力量。總言之,從星雲大師到佛光山各出版社的任一傳播行為,都是宗教文化傳播最大的功效,也是本書所提及《出版效果》。

  • Book cover of 電動車大廠策略及技術發展分析

    在各國環保意識加重的背景下,電動車需求逐漸上升加上政策支持,加速驅動電動車市場的成長,傳統汽車大廠與純電動車廠競相加入競爭。其中特斯拉因握有關鍵研發技術之基礎,在電動車發展初期即佔有市場領先優勢。然而在2020的下半年,中國大陸車市強勢回升,當地品牌的電動車快速崛起。其中尤以上汽通用五菱的宏光MINI為最,驚動全球車市成為最耀眼的一顆新星。另一方面,位處東亞的日本兩大車廠―日產汽車、MAZDA則分別著眼於2030年後的汽車電動化戰略。前者以「碳中和」做為推動電動化戰略的目標,以電動車(EV)、油電混合車(HEV)2大核心為首要。後者的新戰略則著重在汽車「電動化之推動」和「安全技術之進化」等發展項目上。包含推出純電電動車(BEV)的專用平台及「Level 2+」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Co-Pilot」之概念。 隨著車輛的智慧化與連網化發展備受關注,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 Define Vehicle,SDV)已是未來車輛發展的主要趨勢,成為產業界對於智慧汽車發展的共識之一,同時引領ICT產業開創了巨大商機。因此,整車廠在SDV總體架構-硬體層平台、系統軟體層、應用軟體層上無不積極投入,驅使遠端升級(Over the Air, OTA)躍成為全球車廠競相投資的關鍵技術,帶動車輛軟硬體架構的重構、供應鏈變革及商業模式轉型。然其衍生的資安議題、法規與解決方案亦是近期各國法律層面待制定的焦點。 另外,傳統地圖商及新創公司相繼投入車用高精地圖領域進行圖資的測繪,更吸引系統商與車廠進行布局、整合,改變高精地圖測繪及應用模式。 而在輔助車輛運轉的車用「熱管理系統」,不僅能將電池及馬達維持適溫以帶來續航力、充電時間及電池壽命之價值,並也實現舒適空調,提高乘坐感受而成為備受矚目的技術項目。 在電動車動力核心的電池材料技術方面,鈉離子製作的鈉離子電池,似乎可望在近期內進入正式量產階段。除了輸出密度易於提高之外,其潛在的能量密度也可望超越主流的鋰離子電池。然而在電動車的成本結構中,電池價格也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因此電池中重要材料,例如正負極、隔離膜、電解液等相關供應鏈的市場動向亦深受矚目。 看好電動車的發展趨勢,除了傳統的國際車展中各車廠紛紛進行電動車(EV)相關發表,近年來國際各大會展無不增加電動車相關產業的展出比重,包括關鍵零組件、充電樁,以及整車代工等領域之企業均熱情參與。透過展品說明產品開發進程以及在EV、主動駕駛與車載娛樂等面向上的規劃;另一方面,晶片與零組件業者也不惶多讓,藉由擴大在汽車產品上的布局,尋求國際汽車產業廠商之發展合作機會,爭取未來幾年潛力龐大的商機。不論新舊廠商都將在汽車設計及軟體服務上,做更積極的變化,新世代車廠已不再傳統保守,亦為競逐下世代自駕車,大開新想法且引進新整合,預期將帶動更多資通訊零組件的市場機會,以及新創產業的融入機會。

  • Book cover of 文化傳播實證與應用
    陳建安

     · 2023

    文化傳播不是單一理論,或者純粹學理基礎,而是一門跨領域、跨行業的善用傳播媒介與技巧的實用學問。不過,在實際運用過程,卻也不能忽略傳播效果所需的主要核心:內容為王。因為文化本身就是內容,就是生活,換言之,如何善用內容去影響每一個人的想法與做法,其實不是很容易。雖然目前屬於以傳播形定的資訊社會中,主流文化仍主導著大部分閱聽人的想法,但若要真能夠潛移默化,讓大部分閱聽人可以受到媒體所影響,仍然必須透過一定的傳播技巧與方法,才容易與閱聽人達成共同性,進而成功的在毫不知情情況下,達成共識,造成影響,這才是文化傳播。

  • Book cover of 月旦裁判時報第32期

    裁判時報 ●人民團體理監事的結社與職業自由保障 ──兼評釋字第七二四號解釋/許育典/5 ●債權侵害之侵權責任 ──評最高法院一○二年度台上字第三一二號民事判決/陳聰富/14 ●責任保險中第三人直接請求權之性質及消滅時效 ──評台北地方法院一○○年度北保險簡字第四○號判決/江朝國/23 ●私裝GPS跟監與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 ──評臺灣高等法院一○○年度上易字第二四○七號判決/蔡聖偉/31 ●刑法第十九條第三項之適用限制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一○二年度侵上訴字第九四六號判決評析/陳志輝/38 ●刑事妥速審判法內「無罪判決」之意義與法律效果 ──最高法院一○三年度台上字第二二九六與四一○四號判決評釋/楊雲驊/45 司法論壇 ●從提升犯罪被害人法律地位之角度談司法革新/林忠義/55 ●附負擔緩刑之研究 ──以刑法第七四條第二項第三款附損害賠償負擔為論題/徐美麗/70 ●保險法修法簡評/廖世昌、郭姿君、陳建安/76 經典裁判 ●撤銷死亡宣告之效力:「因死亡宣告取得財產者」之意義 ──最高法院八十六年台上字第三二○七號民事判例/黃詩淳/87 裁判選輯/90 實務法學/曾品傑/96 裁判選輯/111

  • No image available

  • No image available

    No author available

     · 2015

  • No image available

  • No imag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