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brary button
  • Book cover of 陀螺
    高俊宏

     · 2015

    陀螺,一種錯覺般以自我為中心的旋轉物, 其旋轉來自無數外力的鞭打、策動, 這種狀態像極了創作中的自己。 高俊宏的藝術,每十年是一大步。 最早的藝術,開始於1993年進入國立藝術學院。就學時期與同輩創作者,以身體進行創作,一直持續到畢業、入伍,2000年9月退伍後進入社會。2004年他將過去十年的創作,集結出版了圖文書《Bubble Love》,以此告別第一個十年,並踏入另一個十年的創作。 作者描述自己近十年的創作狀態:「就像傅柯(M. Foucault)在《主體解釋學》裡說的『陀螺』:一種錯覺般以自我為中心的旋轉物,只是這陀螺的旋轉,其實是來自無數外力的鞭打、策動。」 在自轉著並旋轉著的狀態中,2007年他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這段旅程後來開展出一系列波瀾壯闊的場景??2012年《湯姆生計畫》、2014年《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廢墟影像晶體計畫」並獲第12屆台新藝術入選獎。 「無論高俊宏從前的作品有多無效,在真實場景與其中行動者表演之間的縫隙中,它們仍撐開了一點什麼。」 究竟高俊宏是什麼樣的藝術家?他近十年的藝術敘說了什麼、撐開了什麼?對應了哪些外力??社會力量的鞭打、策動?一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生命,如何從作品中一步步過渡,從虛無走向飽滿?在這本藝術創作書寫與檔案的結集中,他將為讀者現身說法。 名人推薦 蔡明亮、陳界仁、吳瑪?、姚瑞中、鄭慧華、龔卓軍等 高俊宏絕對是台灣最重要的藝術家,沒想到我竟然在廢墟裡發現他。──蔡明亮 閱讀高俊宏,像歷經一場身體的大爆炸。他既像一部認命的在軸承上來回穿梭的古董打字機,也同時飛越在東亞不同的時空。他讓被踐踏過、變成死寂的生靈、場所,一起發出怒聲,而且不斷迴盪在當下;他以倒退引我們進入未竟之地。──吳瑪? 當被壓迫者、弱勢者、失敗者們不再失語,自憐於鏡中之像的歷史哀怨面貌將無比燦爛。──姚瑞中 高俊宏紮實而深刻的田野,以身體、經驗、足跡踏查那些被掩蔽的東亞近代反抗歷史,並以此拓展可能的文化、歷史對話的頻譜。他的思索細膩,筆調綿密,關注於共振、彼此能牽動的細微歷史精神狀態,使潛流中的「諸眾」以具體的事件、言語、行動顯影。作為身體行動方式之一,高俊宏以文字潛力召喚出重省這危機時代的力量。──鄭慧華 高俊宏發明了一具安那其身體,以行走為方法,像一隻莫比斯環上爬行的螞蟻,在反覆穿梭東亞現代的長時過程中,一點一滴硬是將它們拼接了起來。──龔卓軍

  • Book cover of 諸眾
    高俊宏

     · 2015

    關於「佔領」命題,東亞地區的藝術家們,如何以身體行動來回應? 藝術是花,時代是土壤。相同文化圈的創作者,有如同一座花園裡的耕耘者,也是彼此對照的鏡子。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東亞地區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一波波新類型的藝術行動主義的在地發展。這些藝術行動中,某部分也對應著近年台灣社會的轉變。 每個成熟的社會都有自己的發展命運,每個社會的藝術家也難免被他所屬社會的命題所纏繞,等待他自己來拆解、回答??土地的傷痕、歷史記憶、邊緣化的社群、歷史政治的糾葛……藝術家如何介入社會?藝術行動如何形成力量? 本書以近在隔鄰的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等地的藝術行動,包含日本的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韓國藝術家金江(Kim Kang)、金潤煥(Kim Youn-hoan)、武漢「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香港「活化廳」及台灣多位藝術家為例,提出第一手觀察與分享。 本書特色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觀察整理出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同處東亞地區的藝術家們,以身體行動發展出的「佔領」案例,這些例子對東亞日益文創化、商品化的藝術發展趨勢,有著逆向思考的意義。 名人推薦 蔡明亮、陳界仁、龔卓軍等 高俊宏絕對是台灣最重要的藝術家,沒想到我竟然在廢墟裡發現他。──蔡明亮 ? 閱讀高俊宏,像歷經一場身體的大爆炸。他既像一部認命的在軸承上來回穿梭的古董打字機,也同時飛越在東亞不同的時空。他讓被踐踏過、變成死寂的生靈、場所,一起發出怒聲,而且不斷迴盪在當下;他以倒退引我們進入未竟之地。──吳瑪? 當被壓迫者、弱勢者、失敗者們不再失語,自憐於鏡中之像的歷史哀怨面貌將無比燦爛。──姚瑞中 高俊宏紮實而深刻的田野,以身體、經驗、足跡踏查那些被掩蔽的東亞近代反抗歷史,並以此拓展可能的文化、歷史對話的頻譜。他的思索細膩,筆調綿密,關注於共振、彼此能牽動的細微歷史精神狀態,使潛流中的「諸眾」以具體的事件、言語、行動顯影。作為身體行動方式之一,高俊宏以文字潛力召喚出重省這危機時代的力量。──鄭慧華 高俊宏發明了一具安那其身體,以行走為方法,像一隻莫比斯環上爬行的螞蟻,在反覆穿梭東亞現代的長時過程中,一點一滴硬是將它們拼接了起來。 ──龔卓軍

  • Book cover of 拉流斗霸
    高俊宏

     · 2020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建構《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2017年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2020年完成追尋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的《拉流斗霸》。 「拉流斗霸」(Llyung Topa)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有「大豹共同體」的深刻意涵。這本書記載了一個看似毫無邏輯、卻意外發生了強烈關聯的行動過程:由「線」找「人」。第一部〈前線〉,記載了2016年到2020年之間,他探索北臺灣大豹社事件相關的隘勇線遺址的過程;第二部〈後裔〉,則是關於尋找百年前已「滅亡」的大豹社後裔之路。 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在清領時期,「隘勇線」一般稱為土牛、土溝、紅線、牛欄……,是一種相對靜態、模糊的「漢番」交界線。到了日治時期,1900至1907年間,日本統治者透過隘勇線逐步推進,摧毀了原居於新北市三峽區大豹溪流域的泰雅族大豹社。在1906年伊能嘉矩的《理蕃誌稿》〈桃園廳大豹社方面隘勇線前進〉一文中,以「滅亡」二字記載了其結局。與大豹社事件相關的隘勇線,主要分布於今天新北市三峽區的大豹溪流域,一直到新店、烏來,乃至於桃園復興區,以及宜蘭大同鄉的山上,包括三角湧隘勇線(1900)、獅子頭山隘勇線(1903)、雞罩山(崙尾寮)隘勇線、加九嶺隘勇線(1904)、白石按山隘勇線、屈尺叭哩沙隘勇線(1905)、大豹方面隘勇線(1906)、插天山隘勇線(1907)等,總長超過一百公里,由隘路、隘寮、壕溝、木柵、掩堡、地雷、電氣網(高壓電網)、醫療所、酒保(福利社)、通訊設施組成,猶如臺灣山裡的萬里長城。 從2016年到2020年,五年來高俊宏在山裡從事隘勇線的實地踏查,在超過兩百次上山搜尋的過程中,他展開由線到人,由山到部落的尋找過程。探勘期間 他總是帶著筆記本、GPS與捲尺上山,也經常帶著攝影機、電池與GoPro:以GPS定位,以拍照、攝影和手繪的方式記錄。為求詳盡,每一條隘勇線都經歷過多次探,例如三峽的白石按山(鹿窟尖、白雞山系)就進行了十多次搜山。回到平地以後,他再帶著「客觀的」資訊及對山林遺址的印象,探訪附近的地方耆老,並對照相關的歷史圖資、文獻,進一步的比對。每一條隘勇線前後都花費兩、三年的時間,他不斷往返、慢慢思索、反覆驗證。除了踏查「隘勇線」,他也對大豹社遺族進行多次口述訪談,以影像記錄,並著手書寫與思索創作。 作者簡介 | 高俊宏 藝術創作、論述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1995年起舉辦過多次國內外個展、聯展,並於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著有《Bubble Love》、《家計畫》、《公路計畫》、2016年非文學類暨年度最佳圖書獎「群島藝術三面鏡」系列(《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等書。高俊宏這幾年的藝術實踐,從東亞藝術行動者的考察、《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北台灣衛星城鎮地帶的拍攝作品《博愛》、關於近代台灣山林的《橫斷記》,到《大豹》影像計畫和《拉流斗霸》(Llyung Topa),其作品關注議題圍繞著歷史與諸眾、空間與生命政治。

  • Book cover of 小說
    高俊宏

     · 2015

    台籍神風特攻隊員張正光 x 藝術家高俊宏 舊帝國主義 x 新自由主義 一段東亞近代史拾遺與自我追尋的生命之旅 當2013年,藝術家高俊宏遇見前台籍神風特攻隊隊員張正光時,並不知道,他倆的相遇已是張正光生命的最後幾天。他們談完話的十二天後,八十三歲的張正光過世了。 受訪者突然的死亡與離開,彷彿放映中的影片突然中斷,剩下大量的留白與空白;又像讀了一半而丟失的書──彷彿是為了追尋、補償那份空白,高俊宏動筆寫下《小說》。閱讀本書,也像被他的敘述與追憶吸進一個特殊時空。 《小說》如一場生命之旅,旅行者是台籍神風特攻隊員張正光,也是藝術家高俊宏。1930年代,赴日求學的台籍青年張正光,捲入了二次世界大戰,他被徵兵到日本空軍任神風特攻隊隊員,派至沖繩島……本書是一位台籍青年捲入帝國主義戰爭的乖謬命運史,是一段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踏查記錄,也是一位年輕藝術家與台灣歷史現場互動的荒涼、孤寂旅程。 在這荒涼、孤寂的旅程中,年輕藝術家也重新走了一趟自己的生命之旅。 名人推薦 蔡明亮、陳界仁、吳瑪?、姚瑞中、鄭慧華、龔卓軍等 高俊宏絕對是台灣最重要的藝術家,沒想到我竟然在廢墟裡發現他。──蔡明亮 閱讀高俊宏,像歷經一場身體的大爆炸。他既像一部認命的在軸承上來回穿梭的古董打字機,也同時飛越在東亞不同的時空。他讓被踐踏過、變成死寂的生靈、場所,一起發出怒聲,而且不斷迴盪在當下;他以倒退引我們進入未竟之地。──吳瑪? 當被壓迫者、弱勢者、失敗者們不再失語,自憐於鏡中之像的歷史哀怨面貌將無比燦爛。──姚瑞中 高俊宏紮實而深刻的田野,以身體、經驗、足跡踏查那些被掩蔽的東亞近代反抗歷史,並以此拓展可能的文化、歷史對話的頻譜。他的思索細膩,筆調綿密,關注於共振、彼此能牽動的細微歷史精神狀態,使潛流中的「諸眾」以具體的事件、言語、行動顯影。作為身體行動方式之一,高俊宏以文字潛力召喚出重省這危機時代的力量。──鄭慧華 高俊宏發明了一具安那其身體,以行走為方法,像一隻莫比斯環上爬行的螞蟻,在反覆穿梭東亞現代的長時過程中,一點一滴硬是將它們拼接了起來。──龔卓軍

  • Book cover of 橫斷記
    高俊宏

     · 2017

    「臺灣許多山川溪流的現況,無疑就是一部多重殖民的歷史。」 地景如立體的歷史文獻,作家多次重裝入山踏查, 採訪當事人也爬梳文獻、影像和個人記憶, 文字得以穿透紙本,在空間流動。 藝術家高俊宏是行動者、運動者。從2007年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2014年《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2015年完成「群島藝術三面鏡」套書《小說》、《諸眾》、《陀螺》,2017年他繼續行動,帶著一把草刀與一只背包,走進臺灣山林,踏入難以企及的政治地理,完成記錄「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的《橫斷記》。 《橫斷記》書名取自日本總督府官員寫於1914年日軍征討臺灣東部原住民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該著作以影像寫真記錄這場「太魯閣戰役」,日本帝國如何「收服」原住民,同時也呈現當時的山林場景及山地部落的樣貌。因此,本書書名帶有對帝國主義的反諷與自我警惕之意,也是作者在書中的行動──橫越「大豹」、「眠腦」、「龜崙」、「大雪」臺灣四個山區的一段段旅程,本書即以此四個區域分為四個篇章: 【大豹】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隨後引進「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標準的資本主義式經營。事件過後,大豹社遺族遭受與「霧社事件」後的賽德克族一樣的命運。 【眠腦】宜蘭眠腦山區(舊太平山)原是以凶悍著稱的泰雅溪頭群的傳統領域,日本透過埤亞南越嶺警備道的開通,征服了難纏的馬諾源社(Manauyan)。1917年,日本總督府營林所開始在加羅山到神代山砍伐檜木,進而建立起龐大的山林聚落與森林鐵路運輸系統。 【龜崙】新北市樹林區旁古稱「龜崙嶺」(今大棟山、大同山)的山區,一張〈橫坑仔庄附近之戰鬥圖〉帶出一場1895年日本攻臺期間的山林戰爭,也埋藏著白色恐怖受難者王清在山區躲藏四年、最後遭捕殺的悲傷往事。 【大雪】東勢大雪山林場與韓戰不但有著間接關連,也是美援時期臺灣第一個「美式」林場,作者父親的檳榔園就在大雪山腳下。 茶場、礦場遺址、廢棄林場、被遺忘的神社、戰爭回音猶存的山陵……一次次的重訪、踏查,林中路上他發現:無論在日本帝國主義或國民黨戒嚴體制的框架下,山林宛如永恆的「次殖民地」――國家霸權式的山林開發,橫亙於臺灣一座座森林裡。破碎的山野、砍伐殆盡的原始林,如何能重建人與土地最初的互動?作者既懷疑又充滿期許。至少在那地圖的空白交界處、杳無人跡的原始森林中,仍有許多時空,閃現著純然詩意與充滿悲憫的「天使時間」――山是有靈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在傷痕累累的斷裂處,有著重生與新生的生機。 本書試圖融入考古學和考現學,以作者的入山踏查為骨幹,疊加上口述回憶、文獻檔案、遺跡事證、影像紀錄與個人感受,層層縷述臺灣山林間被遺忘的戰爭、原住民失落的家園、政治受難者無人聞問的傷痕;同時對照日本寫真帖與歷史照片,在影像的家國敘事與個人敘事間,提出多元的辯證可能;不僅止於調查研究,更是散文式的山林記憶之書,帶給讀者多樣化的閱讀觀點。 作者簡介 | 高俊宏 藝術創作、論述者。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1995年起舉辦過多次國內外個展、聯展,並於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著有《Bubble Love》、《家計畫》、《公路計畫》、2016年非文學類暨年度最佳圖書獎「群島藝術三面鏡」系列(《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等書。高俊宏這幾年的藝術實踐,從東亞藝術行動者的考察、《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北台灣衛星城鎮地帶的拍攝作品《博愛》、關於近代台灣山林的《橫斷記》,到進行中的《大豹》計畫,其作品關注議題圍繞著歷史與諸眾、空間與生命政治。

  • Book cover of 生態台灣 第79期 (台灣生態學會季刊)

    臺灣東南區山區的櫟族物種多樣性,高居全臺第一,其中包含許多世界稀有和臺灣特有種,眾多珍貴裸子植物也並存在此。這片亞熱帶原始林是250萬年臺灣自然史天演的總成果。 本期特別以「臺灣東南區植群 生態價值與植物多樣性」做為封面專題,有宏觀視野的報導,也有微觀的深切省思,盼公部門負起應有的保育作為,亦期引發更多人投入關心、珍惜此一極奇珍異的植群基因庫。其他精彩內容,請詳見目次。 本雜誌集合多位台灣國內對生態、環境長久深入研究的專家或工作者,針對台灣不同的環境或生態議題,提供多元觀點,或進行針貶、提出反思,是一本涵蓋多元面向的季刊雜誌,也是想了解台灣現今環境與生態議題最佳入門書。

  • Book cover of 生態台灣 第80期 (台灣生態學會季刊)

    20年,足以讓一個嬰孩茁壯成人,但卻也僅為自然生界生生不息的一瞬之間。台灣生態學會於2003年創立,同年10月《生態台灣》創刊,今年適逢《生態台灣》創刊20周年,回望初衷、行動體悟、分享期許,本期邀請長期投入學會運作的夥伴、以及社運合作先進,回顧其與學會之淵源與羈絆、以及對未來之期許,也祈願不論在哪一階段、哪一面向,凡曾參與過的每一份子──莫忘初衷。 其他精彩內容,請詳見目次。 本雜誌集合多位台灣國內對生態、環境長久深入研究的專家或工作者,針對台灣不同的環境或生態議題,提供多元觀點,或進行針貶、提出反思,是一本涵蓋多元面向的季刊雜誌,也是想了解台灣現今環境與生態議題最佳入門書。

  • Book cover of 台灣理論關鍵詞II

    《台灣理論關鍵詞》續篇 台灣不只是經驗的提供者,也能成為理論的生產者 從在地複雜性出發,開創世界理論的新語言 台灣理論,能否從經驗之島走向世界對話?從原住民歷史到漂流身分,從中介狀態到生態空間,《台灣理論關鍵詞II》繼續以關鍵詞為方法,從台灣自身的複雜經驗中,發掘出直面全球問題的理論資源。本書不只探索台灣如何思考自己,更推問:台灣如何成為理論生產的主體?在流動與交錯、未完成與生成之間,台灣提出自身的問題意識,創造出可以對話世界的新語言。 《台灣理論關鍵詞II》是《台灣理論關鍵詞》的續篇,各詞條相當程度地援引了若干先前即已提出的關鍵詞,與之進行對話,並且多所開展。本冊的理論關鍵詞有三大特點,一是對原住民和定居殖民議題普遍的關注和深化。二是許多關鍵詞與跨、漂、流、渡有關,也有不少聚焦在中間狀態、中介關係,或是標舉未完成、不確定狀態或多重關聯的複雜性。三是觸及到空間、生態與土地,逐漸地從人當成主體與物當成客體的二元對立中開拓可能出路,企圖破除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模式,展現空間或是土地等物質條件的能動性和作用性。這些探討可以彰顯台灣殖民歷史、生態環境、社會組織、政治制度交互纏繞的獨特性,也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工具更為積極的去面對人類社會所發生的各種重大議題。

  • Book cover of 生態台灣 第77期 (台灣生態學會季刊)

    本期由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小棣導演×總統文化獎得主陳玉峯教授以「綠島的魂與夢」為題的精彩對談,揭開序幕! 綠島,一個陌生、非日常的遠方,島嶼深處,是否埋藏土地夢境與善惡試煉?海浪擊岸聲線,能否照見人性拔昇的瞬間?藉由靈異、驚悚的《綠島金魂》戲劇、文字、攝影等創作者們的眼睛,及深刻的對話與對位思考,我們得以重新看見此地的常民生活與人性風景。 其他精彩內容,請詳見目次。 本雜誌集合多位台灣國內對生態、環境長久深入研究的專家或工作者, 針對台灣不同的環境或生態議題, 提供多元觀點,或進行針貶、提出反思, 是一本涵蓋多元面向的季刊雜誌, 也是想了解台灣現今環境與生態議題最佳入門書。

  • Book cover of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第二十六期

    ▶柯象、高田與李師科:從三尊特異塑像談歷史流轉與生死迴控術 摘要:本文透過雲林縣大埤北極殿的柯象木乃伊(帝爺公柯象)、高雄紅毛港保安堂的高田又男,以及新北市新店山區的李師科廟等三尊「神像」(塑像),進行一種非傳統民俗學式的,更接近於政治與美學的討論:首先,聚焦在三尊塑像背後所撐托的意識形態與造型之間的關係,透過造型的語言重新賦予死者一種永恆而靜默的發言形象,進一步探討藉由塑像來再現民族主義、帝國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等諸多不同思想的問題。其次,探討這三尊堪稱頗具異質性的塑像在形成的過程中,經由現場口述、官報、乃至於雜然的民間野史等,探討活人與死者之間的迴控術,並且進一步討論有關於死者作為某種歷史的技藝,以及歷史的現實與虛構等問題。 ▶1999-2019年宜蘭縣人口成長和產業結構轉變與北宜高速公路之關聯 摘要:本文主要目的為探討1999-2019年間宜蘭縣人口、產業、地價之變化與2006年通車的北宜高速公路之關聯。採用政府部門統計資料,分析人口之自然增加、社會增加判斷20年間人口成長與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並透過區位商數解釋產業結構的變遷,以及由都市地價的變動探討各鄉鎮市發展的消長狀況。 研究發現1999-2019年間宜蘭縣受到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使得人口自然增加率為負成長的趨勢;北宜高速公路通車減緩人口外移的趨勢帶來「時空收斂」的效果,宜蘭縣內部的人口分布也趨於分散符合了Friedmann「空間發展階段」中成熟階段所提及的平衡都市體系。產業結構雖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但在行業別中以區位商數計算出「運輸、倉儲及通訊業」、「住宿及餐飲業」、「不動產業及租賃業」這三種行業在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有明顯變動,尤其是「運輸、倉儲及通訊業」、「住宿及餐飲業」為穩定的發展,可以判斷對觀光相關產業有深遠影響。都市地價指數則呈現先下後上,依其變化趨勢劃分為三個階段:1998-2004年通車前黑暗期、2005-2013通車觀察期、2014-2019穩定成長期,但並非雨露均霑,其中以觀光業最發達的礁溪鄉成長最為顯著。 ▶地方精神的再現與重塑──論明末清初傳奇中虎丘地景書寫的時代意義 摘要:本論文以「地方精神的再現與重塑」為思維核心,針對明末清初數部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酌參文化地理學對於地景書寫的概 念,思考歷經時代劇變的劇作家,如何藉由戲曲之文類特質書寫虎丘的 人文景觀,並賦予新的時代意義。論述架構為首先統整虎丘知名地景在明末清初傳奇中的展演姿態,分別以千人 石、真娘墓、虎丘山寺為代表,論述同一地景在不同劇作中因應戲曲所需而展現不同的意義;其次探究傳奇中的虎丘地景書寫,整體呈現出明末清初文人形象之多元化、風俗綺靡民情放蕩之社會亂象,以及 治亂興亡下對明清世變的觀照與省思,從中建構明末清初之社會風貌與時代意義。透過全文討論,可知虎丘地區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便利的地理位置、富庶的經濟條件,展現出聲色繁華、逸樂嬉遊的社會風氣;到了明末清初,隨著社會型態的益趨複雜與明清鼎革之時代變動,傳奇劇作中所展示之虎丘地景,又因應劇情發展、人物塑造、劇旨演繹等戲劇需求而改造重塑,寄託了更深層對於時代鼎革下人心異變之省思。明末清初傳奇劇作中的虎丘地景書寫,實乃呈現出社會背景、生活環境與生命情態交織的人文景觀,建構虎丘地景豐富的文化圖像,可說是從另一新的角度,展示出傳奇文本的奧秘。 ▶中國山水畫提示的大地經驗 摘要:面對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造成自然被工業歷程汙染和破壞,究其根源在於人對自然的利用、開發走向宰制關係,東西哲人皆肯定中國山水畫在我們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 有幫助 。中國山水畫畫家提及繪畫是在自然中追尋道,但是沈清松以宇宙論和心靈哲學確立山水畫的理論架構,在自然與道的本體架構下,才能讓我們 的 心靈從山水畫把握到超越的精神境界 。 儘管朱利安看似不離這個架構,但是似乎重點落在 繪畫的中介角色 ,以中國山水畫畫面的對立要素經營出之間的活力場域,但是又在開啟之外的秩序聯繫我們與世界回到共同的根源 。 於是 兩位哲學家可以互相參照 又互 相 補 充 ,為我們確立山水畫作為畫面上的部分風景,卻指向 超越的整體 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