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蔓延,人們對電信服務的依賴不減反升;而在5G商用服務展開,大型電信業者極力創造新應用的同時,能否培育出超越「只是更快」的商業價值,也受到各界矚目。 軟銀、KDDI、NTT DoCoMo、樂天移動等日本通訊業者已於2020年春季啟動5G商用服務。5G除了將帶動新產業蓬勃發展之外,也將對現行產業及裝置設備造成衝擊,帶來變革。因此,遊戲規則即將改變,今日的勝利組可能淪為明日的失敗組。舉例而言,目前最強的英特爾個人電腦用微處理器及華為的基礎設施事業都將面臨轉折關頭。 各界人士原先看好各國將於2020年加速布建5G設施,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各地傳出災情、陸續封城,使各國政府被迫放緩5G建設。疫情從各方面影響全球5G普及進程,各種隔離措施使基地台布建難度增加,令部分國家直接宣布5G頻譜競標計畫延期,更使消費者近期採用5G意願下降。 2020年全球5G手機出貨量為238.8百萬台,預估自2020年到2025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29.4%。從國際電信商的資本支出、5G用戶數與5G手機出貨量等數字來看,2021年國際整體5G市場仍有成長動力支持,然晶片缺貨與印度肺炎疫情失控對整個市場帶來一些變數,使以手機為主的5G終端設備之出貨量不易大幅成長。整體來看,2021年第二季5G產業呈現低成長率,須待下半年後才漸有成長動能,並推升產業的出貨量與產值。 5G正式商用已經超過一年半的時間,除了智慧型手機外,各種5G終端產品也陸續上市。而5G模組不僅能提供各種終端裝置5G連網能力,亦能協助終端產品業者開發新產品,縮短落地商用的時程。 全球正在加緊5G網路的建置,而要使5G網路成功商用化的重點要素之一在於網路架構的轉型,包括軟體定義網路、網路功能虛擬化、邊緣運算、設備白牌化等。其中,過去電信營運商所使用的電信專用伺服器,未來有機會逐步替換成通用型伺服器。 2025年全球4G/5G基地台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1兆日圓;基地台關鍵零組件市場規模將近10兆日圓。其中,5G基地台初期部署以大型基地台為主,後續根據電信商策略,於不同場域佈建小型基地台。 在5G網路持續布建及雲端資料中心不斷往邊緣擴展的情況下,5G MEC也成為雲網融合時代,IT與CT業者發展的重點領域,也是全球伺服器業者重要的市場商機。 5G世代行動通訊網路架構逐步演進,5G商用初期需與LTE行動網路設施相輔相成,以5G NSA架構建置,後逐步升級為5G SA架構;並且在接取端的部署上,也漸漸以分布、解耦方式建置。除此之外,隨著5G採用更高頻段進行傳輸,基地台的元件如RF與天線等也有所升級、變化。 2020年中AT&T與Verizon接連表態對動態頻譜共享技術的支持,期望藉此技術利用既有4G頻譜與基地台透過軟體升級方式,即可無痛升級提供5G網路服務,進而加速5G網路的全國覆蓋。而實際上,隨著大廠陸續釋出動態頻譜共享技術的商用解決方案,以及晶片終端皆可支援該技術的態勢下,動態頻譜共享技術的確也成為電信商欲提早邁向5G商用或加速5G部署覆蓋的利器。因此可觀察到除了美國兩大龍頭電信商外,全球主要電信商對DSS技術的關注度持續增溫。 本書以5G產業發展為主題,彙整5G產業之相關研究報告,內容涵蓋產業發展趨勢,相關產品、技術與市場分析、領導業者動態、各領域應用觀察等,供5G產業相關之產官學研等機構或人士作為參考。
本書彙整資策會MIC近年對於智慧城市議題的研究成果,第一章分別從「永續」、「低碳」、「韌性」三個面向探討智慧城市的重點。永續主題以韓國世宗市5-1生活區、釜山生態三角洲為例,剖析韓國政府如何透過規劃國家試點計畫,以政策引導前瞻技術,並鼓勵地方政府自行或與企業共同提案。低碳主題以建築、運輸、電力三大面向進行分析,列舉丹麥哥本哈根、瑞士蘇黎世、美國紐約等城市的淨零排放政策工具,以及歐盟如何運用數位雙生科技,在交通運輸、城市綠化、社區都更、能源管理等四大領域開發「基於數據為決策基礎」之工具。韌性主題則提供城市「維生體系」,亦即能源流、物資流、人員流、交通流、資訊流等的另類思考。 第二章談論促成智慧永續城市的數位科技應用,包括智慧安防警政、智慧路燈、智慧交通、數據平台、醫療公衛等領域。 智慧安防以荷蘭恩荷芬市與美國丘拉維斯塔市、紅木市為個案,探討智慧城市如何預防犯罪,但又須平衡個人隱私的倫理議題。智慧路燈則因照明功能外,還兼具廣告發布、智慧停車、執法管控、環境監測、再生能源等應用,具備很大的想像空間,故系統整合業者預期將占據市場的優勢地位。 智慧交通方面,探討的個案為加拿大軟體公司Algolux,提供自動駕駛視覺系統開發平台,以及德國KONUX公司,將物聯網技術導入鐵路營運,建構預測性維護系統平台。數據平台方面,以標竿大廠ESRI的個案分析,探討如何讓城市數據的供應端、整合端及應用端三方能建立互信關係,建立共享平台。醫療公衛方面,則列舉法國與比利時之案例,思考如何運用市民的健康數據,驅動新型態衛生系統,並提出運用醫療公衛資料的三點建議。 第三章談論「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以及如何採用SROI評估永續城市的社會價值,並以歐盟永續城市創新經驗,談論SROI評估之使用思考,反思我國公私部門或非營利組織在專案計畫採用SROI評估時,是否能避免落於「為了SROI而SROI」的困境。
本研究主要為資通訊領域及各類智慧科技應用之關鍵技術專利分析。 智慧車方面,自駕車感測融合系統(Autonomous Vehicles Sensor Fusion System)匯聚多元的影像採集資料,可提供更精確的環境感知處理能力,並據此進行駕駛決策實現運輸載具自動駕駛。近年來吸引許多知名企業投入資源進行開發,像是Google、Waymo、Genearl Motor、Baidu、Microsoft、Intel、Uber等。其中自駕車新創企業Waymo為Alphabet(Google)旗下子公司,專注於自動駕駛相關硬體、軟體以及系統開發。 駕駛監測系統為車輛新興人機介面發展相當重要一環,因應各國法規強制安裝要求,近年來有相當大產品成長動能,並隨著自駕車產業與技術逐漸發展和演化過程,在人為與自動駕駛控制權轉換上扮演關鍵角色。 光達(LiDAR)具有高精確度、高辨識率等技術優點,透過雷射發射、接收以及演算法,光達系統可以精確測量周遭物體輪廓、距離、角度等訊息,主要應用包括:3D地圖測量、自駕車、無人機、自動化物流搬運車等,近年來吸引許多新創企業投入資源進行開發,像是Waymo、LeddarTech、Velodyne LiDAR、TriLumina、Quanergy Systems、XENOMATIX、Robosense、HESAI等。 智慧型手機方面,射頻模組作為收發訊號關鍵元件,特殊設計與製程使其成為寡占市場,然而近期可看到越來越多基頻晶片大廠試圖跨界進入。此外,全球邁入5G時代,為使網路能進一步提升,便開始思考毫米波等可產生高網速的頻段如何予以商用化。 衛星通訊技術(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利用太空中圍繞地球運轉的人造衛星作為中繼節點轉發無線電波,進行兩個或兩個以上局端或終端間的訊號傳輸,是一種無線通訊技術手段;低軌衛星則因為更靠近地球表面,具有路徑損耗小、傳輸效率高、延遲性低等優勢。近年衛星製造工藝、衛星產製模式與火箭發射技術演進,加上商業火箭產業逐漸成熟,低軌衛星通訊系統組網難度大幅降低,可為地面通訊系統所用,因而促成一波低軌衛星系統布建熱潮。 數位分身方面,該技術是將真實世界事物本體以數位化擬真方式達到虛實結合之目的,除了能夠進行數位模擬分析並呈現事物本體即時狀態之外,更重要的是藉此可對事物本體進行預測並提出決策建議,包括飛機製造維修、製造業涉及的人機協作和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甚至醫療系統也開始有研發投入,近年來吸引一些知名企業投入數位分身技術解決方案,像是GE、Siemen、Dassault、Airbus、Boeing等。 數位分身於醫療的應用,可透過收集病患電子病歷、生理資訊、生活習慣等資料,協助醫生遠距看診、模擬病患實行特定療法可能結果、模擬手術或藥物對病患可能反應,也可以協助醫護人員進行模擬訓練。 智慧零售方面,近年來,由於人機介面、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線上零售業者、線下零售業者、資訊科技業者積極構思如何藉助新科技的導入,達到對消費者購物意圖、購物需求進行判斷,以更直覺、更便利的人機互動方式,直接在消費者購物過程中進行推薦,進而達到有效行銷之目的,智慧行銷語音助理應運而生。 電子貨架標籤取代傳統紙質標籤,解決實體商店最耗時費工的貼換價標環節,基於多色顯示、支援低溫、LED閃燈、低耗電、無線充電等硬體規格,搭配無線雙向通訊技術與雲端平台,有助零售商實現以電子貨架標籤為中心的智慧商店多元情境,如彈性促銷、靈活定價、庫存管理、消費者態度洞察與全通路發展。 電池與能源方面,二維石墨烯的存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證實,因而使得石墨烯再次受到產業與學術界重視。由於優良導電、導熱與輕薄等特性,電池成為石墨烯材料備受期望的主要應用領域。觀察發現,近年來美國專利局石墨烯電池申請數量達到高峰。 隨著各國對環境永續和低碳節能議題的重視,並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需量反應透過用電需求的管理,調節尖峰用電需求量,並協助再生能源克服間歇性特性,成為能源領域關鍵技術之一。觀察近年專利申請數量,仍持續穩定發布。 前瞻科技應用方面,臉部辨識(Face Recognition)融合生物學、心理學、模式識別、圖像處理、影像分析、機器視覺、人工智慧等跨領域知識和技術,可廣泛使用於居家安全、門禁管理、駕駛監控、刷臉支付、自動櫃員機、電子商務、人機互動、醫療診斷、身份確認等應用場景。近年來吸引Microsoft、Amazon、IBM、Google、Intel、Apple、Facebook、SONY、Samsung等國際知名企業投入臉部辨識技術解決方案和應用開發。 智慧擴增實境(Smart AR)是擴增實境導入人工智慧,讓擴增實境相關應用增加智慧化功能,達到更逼真、直覺、豐富內容的人機互動體驗感受。Smart AR應用近年來廣泛吸引知名企業、新創業者投入資源進行技術開發。 協作型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是設計和工作人員在共同工作空間中近距離互動的機器人,由於多樣化工作需求讓自動化工作應用場域愈趨豐富,而具備人機協同作業優勢的協作型機器人近年來已成為許多企業評估自動化解決方案採用選項。另一方面,農用無人機在智慧農業發展上扮演要角,透過農用無人機蒐集田間資訊、執行農藥噴灑等應用,為實現精準農業的重要里程碑。 本書彙整各類智慧科技應用之專利分析,內容涵蓋領域與技術發展重點、大廠布局、大廠策略分析等,供產官學研等相關人員、公司與機構作為參考。
根據美國零售協會的調查,全球消費品牌與零售通路業者已經有80%企業投資在人工智慧相關科技。根據調查顯示,零售企業可以從人工智慧技術中,協助減少7%的成本、提升10%以上的營收。事實上,消費品牌與零售通路業並不吝於投資新技術。早在2000年時代,就已開始運用網際網路進行品牌行銷、商品型錄介紹、理解顧客消費行為等。然而,新興電子商務業強勢崛起,使得消費品牌、實體零售通路業者處於弱勢地位。近期,人工智慧的成熟,使得零售企業開始積極地運用新科技,以發展全通路零售的新作法。同時零售企業也要回應消費者的新顧客需求,及受到電子商務洗禮的顧客行為轉變。 實體零售業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發展新零售已經成了每個零售業者發展的關鍵。有鑑於此,新創業者紛紛發展各種基於人工智慧方案,協助零售業者進行新零售轉型,包括:顧客追蹤、智慧購物車、智慧引導機器人、智慧貨架、擴增實境試妝、巡貨機器人、個性化行銷等方案。 前瞻國際智慧零售創新應用,主要有六大面向的發展:(1)量身打造(2)科技自助(3)情感辨識(4)娛樂互動(5)數據共享(6)5G融合。整體來說,以消費者價值交付為核心,跨業合作共創價值的協作新型態正在產生,促使零售業從傳統上中下游產業鏈關係,走向跨界融合、協作共享的創新生態系。接觸客戶需求的是SI業者,但是要從感測層到應用層都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對IT業者來說很難找到可以符合OT需求的解決方案。智慧零售的發展需要找很多合作夥伴,共同提出解決方案,有效解決消費者的痛點,甚至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服務。而很難有一個業者可以做到滿足零售業的所有環節,因此跨業合作會比較有效率。 此外,綜合商品零售業的便利商店、超市和量販店的商品,擁有高消費頻率和標準化程度,率先成為發展智慧商店的首選,同時,消費型態的改變加上電子支付漸趨普及,亦成為消費端的發展利基。 本書彙整了智慧零售業發展趨勢、智慧零售垂直技術應用分析,以及智慧零售新創業者案例,供我國零售業或其他產學研相關業者作為智慧零售方面的規劃或研究之參考。
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電商與零售的商業模式也跟著不停改變。在大廠布局方面,美國與中國大陸全球兩大零售市場,業者之布局動見觀瞻。而日本方面,也隨著AI人工智慧發展漸趨成熟,相關業者正快速地將解決方案向各垂直領域市場推廣。大型與小型的零售業者,基於本身的資源,分別與主要系統整合、新創業者合作,將AI應用於降低成本、提升產品╱服務品質與提升生產力等面向上,發展出與電子商務具差異化之競爭力;另一方面,更多的新興零售AI應用正由業者進行實證實驗中,將嘗試為零售業帶來有別於以往的經營風貌。 在數據共享趨勢方面,零售產業的變革已改變傳統商務運作模式,零售商為鞏固及競逐市場地位,必須拋棄過去舊有視競爭者為敵對心態,從舊有差異化競爭思維走向共創共榮產業價值的合作型態。零售市場數據共享已成趨勢,第三方數據管理平台將成為主流模式,打破傳統數據孤島的狀態,不僅能鏈結供應鏈全環節,降低品牌商與零售商間溝通及數據管理成本,全面融合與剖析零碎的資料,透過分析規劃活化數據潛在價值,集結盟友之力,共同壯大整體產業競爭力。 在智慧零售方面,傳統雲端運算已逐漸無法負荷未來IoT世代下巨量終端裝置運算密集需求,多接取邊緣運算概念因而興起,運算分析從雲端落至靠近資料源的邊緣裝置,透過低延時、高頻寬、資料過濾、分流與加密特性,大幅降低頻寬負荷與傳輸成本,可支援AR/VR與人臉辨識支付等新興技術。故全球大廠無不瞄準智慧零售應用商機積極進行布局,推出多元解決方案,協助零售商掌握消費者輪廓、提升企業庫存管理能力、優化經營成效,藉由提升顧客體驗感受帶動消費提袋率,以及催化創新零售應用服務的發展。 而零售業導入電子貨架標籤之應用已成趨勢,電子貨架標籤不僅取代傳統紙式標籤,可大幅降低人工換標成本,甚能實現動態定價、自動化庫存管理、提供完整產品資訊、更可發揮導購效益,搶攻線上線下融合商機。 在醫療市場方面,亦有許多國際零售大廠不約而同持續以投資併購或自營的方式布局醫療保健領域,顯示國際零售大廠對於醫療保健市場的關注。 此外,東協市場因具有龐大消費人口,且現代化建設與通路不斷發展,其中,菲律賓、越南與印尼皆為人口數將近或超過億級之大國,成為許多電商業者如阿里巴巴、京東、韓國樂天等搶進之市場。 本書彙整各國際零售與電商大廠之發展分析,以及相關垂直應用發展技術、趨勢和案例,供電商與零售相關業者作為參考。
智慧商務包含零售、電子商務、行動支付三大領域。 COVID-19疫情後的新常態,迫使業者調整佈局,形成新市場、新型態、新合作三大趨勢。本書聚焦零售業者的發展,探討AI與智慧顯示的應用、「零接觸」商機的新創個案,以及資案佈局之影響。本書從科技業者如何切入零售,以及零售業者如何導入科技,雙向解剖智慧零售趨勢,並提出臺灣業者的獨特機會。本書科技大廠案例包括AWS、Google、Costco、Kroger、Albertsons、Target、TJX、Walgreens、Home Depot…等共計14間。本書最後提出「先買後付」,以及「虛寶共好」等趨勢,指出新型態數位體驗將不再只是比拚效率、降低成本,也會強調細膩營造情境、因應顧客軟訴求的能力,並探討生成式AI對於客訴之衝擊,以供相關業者借鏡參考。
金融服務創新就是透過金融科技、服務方法及服務場景的創新,提升服務效率及服務品質,讓消費者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務。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新商業模式與新科技的結合除了改變消費者的生活形態與金融服務的場景,也對傳統金融機構帶來衝擊與挑戰。 在大數據方面,金融服務業擁有龐大的資料╱數據,如何運用這些資料╱數據,挖掘出潛在商機,創造商業價值實為金融服務業者需要思考的課題。運用資料╱數據,在合乎法規下,了解客戶需求,尋求跨業合作,也是運用大數據創造新的商業價值之潛在機會。 非現金支付則為民眾帶來更便利的生活,體驗無縫支付的效率,如App叫車、共享單車、路邊停車、電動車充電等智慧服務。由於非現金支付帶來的好處,多元支付環境已成為發展智慧城市應用的重要基礎建設,而觀察國際發展智慧城市的主要國家,現金使用率正逐年降低,朝向無現金社會邁進。 此外在整體市場對行動支付認知度與接受度逐漸提高的環境下,國際大廠藉由優化使用流程、開拓通路與發展商業模式,試圖增加市場主導權。同時,國際大廠也致力於發展新興應用,提前布局有助於提升用戶忠誠度或具有潛在獲利機會的情境。 其中靜脈辨識技術具備高防偽性、高準確度、簡便易用等優勢,透過近紅外線感測人體靜脈血液取得靜脈圖像,辨識速度快且誤判率極低。近年解決方案大廠積極布局支付應用,全球零售通路已陸續開始試驗靜脈支付服務,包括零售通路、校園、活動賽事等,真正實現「刷手支付」。 而隨著AI人工智慧發展漸趨成熟,相關業者正快速地將解決方案帶向各垂直領域市場推廣。相較於其他垂直行業領域,金融業導入AI之速度相對較快,無論是銀行、證券、保險公司,在日本都有許多之導入實績。透過AI之導入,不但內部作業流程效率與風險判斷準確率提升,並可提供更精準之顧客服務。另一方面,金融業也開始加強客戶關係管理和擴大銷售,而金融業的IT解決方案正與物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新技術結合,重建靈活且高度可擴展的系統。 本書彙整全球金融科技之發展狀況、應用領域及創新案例,並分析整體趨勢及對產業的影響、提供有意投入金融科技領域之相關業者作為參考。
近兩年全球經濟環境挑戰艱困,通膨與升息壓力緊縮民眾的可支配所得,在消費者需求委靡不振,手機市況低迷等必須面對的挑戰,近期歐美市場開始關注智慧型手機產品的維修權,例如2022年美國紐約州、加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通過《數位公平修復法案》(Digital Fair Repair Act),此維修法案提高手機可修復性,有利於專業翻新修復手機的第三方平台更換零件。在手機翻新修復的經濟變局下,未來手機產業布局及商業模式,都將成為市場的觀察重點。 2021年是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的出貨歷史高點,高成長原因是來自教育市場及企業回歸辦公室等兩大因素所帶動的市場需求量,成長率為24.3%;2022年的市場出現「先盛後衰」的狀況,上半年供應鏈搶料備庫存的盛況,在下半年總體經濟局勢的攪局下出現劇烈翻轉,導致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的出貨量大幅衰退22.4%。總體經濟局勢的劇變,極可能延續影響2023年的市場,面對總體景氣修正循環,及供應鏈廠商積極去化庫存的挑戰,2023年的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仍有待提振因素產生,藉以突破低迷的市場預測。 2023年全球桌上型電腦市場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物價高漲導致降低終端消費者的採購意願。上半年桌上型電腦出貨量較2022年同期衰退,造成品牌商下單保守,優先調整市場通路庫存。下半年品牌大廠著眼通路庫存狀況已有緩解,且將進入傳統銷售旺季及新型中央處理器(CPU)即將上市等因素,可望刺激市場買氣而進行備貨。 伺服器是建構資料中心的重要設備,已經成為全球國家發展數位經濟或軍事、國防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產品。隨著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的競爭態勢逐漸加劇,美、中、歐等地區陸續針對伺服器推出產業自主化政策,企圖透過研發生產鼓勵、市場准入優惠等鼓勵政策,以及產地、進出口、技術等管制措施,藉以避免洩露或流失國家的關鍵技術,同時致力於發展自主化的產業政策。
回顧2021年,根據資策會MIC研究調查,2021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為213,214百萬美元,相較2020年185,203百萬美元成長15.1%。2021年筆記型電腦市場仍維持高成長幅度,上半年延續2020年教育筆電的訂單,下半年則是因疫情略為緩和,使商用市場的出貨回溫。伺服器方面受惠雲端服務商訂單成長帶動,使得出貨量及平均銷售價格有所提升,進一步帶動全球資訊硬體產業產值提升。除此之外,受到全球缺料、塞港等因素影響,原物料及零組件價格上漲,然而客戶願意吸收成本,導致最終產品價格提升,亦為2021年產值增高的關鍵要素之一。 2022年疫情仍是左右全球經濟復甦及市場需求之重要因素,全球在疫苗分配不均、存在病毒變異風險等影響下,短期內不易達成群體免疫;另一方面,因疫情緩和程度與時程不一、各國數位化程度不一,全球經濟復甦將呈現不均衡狀態。在COVID-19第三劑疫苗施打率上升的情形下,疫情逐漸開始輕症化,各國開始思索與病毒共存的辦法,希望能讓經濟復甦更加快速。 在後疫情時代,因為物流不順、產能不足導致全球出現缺料情形,各國開始思考供應鏈的自給自足,進行去全球化以防止供應鏈出現斷鏈風險;全球數位轉型加速,將使遠距上班、雲端運算、5G、人工智慧等應用普及,並進一步帶動資訊硬體產業的發展。 然而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影響經濟,俄烏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導致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顯著放緩並推升通貨膨脹,並促使燃料和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其中尤以開發中國家受到之打擊最大。另一方面,隨著2050淨零碳排的時程逐漸接近,各國更加重視永續發展與再生能源的研發,各企業亦對於ESG更加關注。 觀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變化,全球總體通膨在2021年最後幾個月達到巔峰(peak)。主要原因為在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支持下,經濟活動回升或縮小產出缺口,同時釋放被疫情期間壓抑的需求和累積的儲蓄、商品價格快速上漲、投入短缺和供應鏈中斷等。此外,因疫情及俄烏軍事衝突影響供應鏈與運輸物流,推升國際大宗原物料續漲,加劇全球通膨壓力。因此,全球如何防止經濟進一步惡化,維持全球物流的流動性、應對債務和通膨危機、對氣候變化採取措施及進一步與COVID-19疫情共存等,皆是2022年的關鍵議題。 在臺灣資訊硬體產業整體表現方面,根據資策會MIC研究調查,2021年臺灣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約為158,360百萬美元,相較前一年表現,成長幅度為19.5%。 進一步分析資訊硬體產業產值上升之因,可發現桌機、筆電及伺服器出貨均有所成長,且產值成長率相較產量更高,顯示出各產品的ASP呈現上升的趨勢。主要原因是COVID-19疫情促使電競遊戲、影音串流等數位線上娛樂受到更廣泛的應用,消費者更加傾向配備更高規格的電腦。另外在企業遠距上班及雲端服務成為常態下,商用電腦的設計則更需要符合能夠遠端工作的各項需求。伺服器方面,在5G、AI及高效能運算等技術進展下,對於伺服器性能要求也隨之增加,連帶使產品價格上漲。 2022年受到全球對於資訊硬體產及大宗商品需求十分旺盛,可望持續帶動我國經濟成長率。根據2022年11月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新聞稿中,預估我國2022年全年經濟成長率(year on year, YoY)為3.06%;但當前國際市場上存在許多潛在的風險與挑戰。包括美中走向保護主義、貿易戰的擴散效應、美國升息、債務與地緣政治、全球通貨膨脹、各國貨幣政策等經濟議題等,都將對臺灣的經貿活動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 另外,中國大陸供應鏈自主化戰略、以及兩岸政治關係則可能對臺灣造成國際出口之替代排擠效應、人才流失等足以動搖國本之問題,為此我國需審慎以對,進行產業升級的同時運用策略智慧因應國際情勢變動,以掌握先機、再創榮景。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透過「2022 ICT產業白皮書」,回顧2021年資通訊產業與資訊服務市場的整體表現,彙整資訊硬體、行動暨網路通訊、消費性電子,以及產業關鍵議題等領域。除了提供關鍵性產品的產銷調查數據資料之外,並進一步的聚焦探討資通訊產業新興發展趨勢,透過產業上中下游的深度訪談及數據分析,對產業發展提出新契機,並前瞻未來的發展,以更寬廣的視野正確解讀、掌握趨勢,為企業提供完整且詳盡的經營策略分析參考。
2022年美國OpenAI發布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至今,因為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吸引眾多國際大廠與新創企業,紛紛思考生成式AI在各項領域的技術應用,預期生成式AI在2024年,也將持續與全球各產業領域持續激盪出新興應用及商機。但是,目前也有有許多專家學者憂心,各項AI的產業應用對社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這是生成式AI為全球產業所帶來的契機與隱憂。 生成式AI的多模態(Multi-Modal)發展趨勢,深度合成偽造的影音圖文,不僅影響民眾對「真相」的認知,同時也增加公眾在事實與虛假之間的分辨困難度,進而對民主程序與公共信任產生破壞性的影響。運用生成式AI的「合成資料」(Synthetic Data),目前可概分為「模型預訓練(Pre-train)階段由AI合成」及「在模型上線之後,再由人類合成」兩類,隨著相關技術與工具的日漸普及提升,未來合成資料的真實性更難以辨識,因此社會大眾的數位素養與危機意識也應該與時俱進,對抗虛假內容為社會及個人帶來的威脅與損失。 2023年國際AI醫療新創募資市場歷經戰爭、升息等因素影響下持續低迷,較2022年的獲投金額衰退逾60%,總募資金額是繼2018年以來的最低點,多家醫療新創獨角獸陷入經營困境,例如第一個獲得美國FDA核准的處方數位療法的Pear Therapeutics在2021年上市,結果於2023年4月申請破產。雖然醫療新創業者面臨艱困的生存挑戰,但是全球健康醫療市場仍然持續成長。 觀察AI醫療新創廠商的實收資本額,2023年上半年較2022年同期成長1.8倍,主要成長動能來自結合生成式AI的流程管理與支援系統,以及日趨成熟發展的AI精準醫療,即占2023年整體募資金額的38.2%,其次為AI臨床診療占28%。在國際智慧醫療領域的新創業者,運用AI技術試圖改善新藥開發效率,力圖突破花費數十年的時間與高昂的研發成本後,成功開發新藥的機率卻不到10%的魔咒。因此,觀察新創業者運用數據與AI技術,發展輔助新藥開發的解決方案及關鍵技術與應用面向,將是未來值得持續關注的重點。 AI輔助精準醫療並結合醫療大數據分析,除協助醫師診斷、建議治療方式與用藥的應用外,目前更延伸至預後的評估,創造出新興整合式智慧醫療(eHealth)模式。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智慧醫療(eHealth)定義為「資通訊科技在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包括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和研究等方面;美國的智慧醫療(Digital Health)定義不同,擴展至行動醫療、醫療健康、穿戴式裝置、遠距醫療與照護、個人化等更廣泛的應用領域。總體而言,智慧醫療主要指在醫療及健康照護領域,導入ICT技術的服務與工具,透過生醫數據資訊共享,應用至疾病管理、醫療照護、醫療流程與醫院管理等相關面向。 美中博弈競爭白熱化,反而提醒全球主要國家,須重視關鍵產業供應鏈的自主化程度,紛紛透過國家政策的力量,積極推動產業自主化。隨著全球能源危機持續加劇,同時對環境保護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電動車被認為是更綠色、更永續的未來交通運輸工具選項之一。然而,長期的高售價市場策略,限制了電動車的普及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積極推動,燃油車與電動車的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CO)正在逐漸縮短距離,消費市場選擇電動車的意願也在逐漸升溫。因此,各國以國家力量推動的電動車產業自主化政策,對於電動車產業供應鏈,是否會立刻帶來影響性的變化,值得持續關注。 至2022年1月,全球運作中的衛星總數為8,261顆,其中行動通訊衛星即占67%,遙測與成像衛星占22%,兩者合計為89%,是目前衛星科技最主要的應用領域。近年來隨著Starlink與OneWeb等營運商啟動低軌衛星商轉,運用低軌衛星科技監控地球碳排放與空污的相關應用愈來愈多,基於對環境議題的貢獻與重要性,低軌衛星的遙測與成像創新應用商機持續發酵,值得在發展初期鎖定關注。 然而,大量的衛星布建、退役和意外損壞的衛星本體、火箭發射殘骸、與碎片等太空垃圾問題也是日趨嚴重,不僅影響衛星的正常運行,也對衛星通訊、導航和太空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與隱憂,部分先進國家已經將清理太空垃圾,視為重要的政策推動,研究相關解決措施,而部份國際企業也將清理太空垃圾,視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向之一,呼籲共同維護太空的永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