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為下世代行動網路技術,具超高速、低延遲和大容量的特色,為支援5G高速上網、大頻寬服務,同時在低頻段資源已逐漸稀缺之情形下,毫米波等高頻成為5G候選頻段之一。 而隨著各國5G逐步商用,5G專用網路亦成為日受重視議題之一。不僅是供應端積極尋求垂直產業應用導入5G專用網路的市場機會,需求端亦積極探討如何利用專用網路來協助如AR/VR、無人巡檢、製造產線升級等創新應用的實現,以進一步提升企業營利表現。 5G技術特性可以實現前所未有的應用服務,具有無窮潛在商機。然而為能同時提供多元化的應用服務,相對5G網路的部署也面臨更多的挑戰,其中包括了通訊基礎設施共享發展、小型基地台產品形態、網路設備功能分離與開放、無線接取網路開放、分段路由技術等五大議題。 基礎建設方面,5G世代的基地台需求將更多且布建的密集,致使建設與營運成本也將持續高漲,若依照過往2/3/4G時代由營運商各自建設各自的基地台設施,則5G網路的布建進度或將被整體建設成本與各類站址尋點、住抗等問題拖累。也因此,基地台基礎設施的共建共用重要性逐漸提升。亞洲地區中國大陸、日本與南韓作為5G領先國,對於5G基礎設施共用議題也先後從政府端支持、推動,營運商更鑑於5G商用進度的推展,也積極透過相互合作方式展開5G網路基礎設施之共用。台灣方面,電信管理法草案通過「三共:共頻共網共建」原則,但執行機制、遊戲規則仍待進一步由主管機關釐清。 此外在6G佈局方面,美國總統川普曾在社群平台發表貼文,言明期望美國發展6G技術。南韓政府也宣布2020年將規劃提出8年期、投入1兆韓元的「6G研發初步可行性研究計畫」。中國大陸科技部則跨部會聯合,成立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揭示正式啟動國家級的6G技術先期研究工作。除了國家層級展開6G先期技術研究布局外,產業界也開始思考、探索在5G方興未艾之際,如何早期掌握下世代通訊技術趨勢,以求取得6G相關技術與應用發展的市場話語權。 而台灣2020年眾所矚目的5G頻段競標,總標金高達1,380億元,熱門頻段3.5GHz更創下世界紀錄。在5G取得成本如此高的情況下,各界對於5G垂直應用商機也更加關注。在3GPP針對車聯網、工業物聯網、物流、電子醫療等產業相關技術的R16和R17相關5G標準釋出,以及政府在專頻政策的走向確定之前,5G應用尚且受限於週邊環境未成熟,各垂直領域業者將以發展輔助性周邊應用為主。預計完成R16後,供應端將能推出更成熟的5G垂直應用解決方案,加速垂直應用市場發展。 本書以5G產業發展為主題,內容彙整5G產業各面向之發展分析、5G技術相關國際大展剖析、5G應用之相關零組件市場分析,以及5G關鍵議題探索,供產官學研等相關單位作為參考。
COVID-19疫情蔓延,人們對電信服務的依賴不減反升;而在5G商用服務展開,大型電信業者極力創造新應用的同時,能否培育出超越「只是更快」的商業價值,也受到各界矚目。 軟銀、KDDI、NTT DoCoMo、樂天移動等日本通訊業者已於2020年春季啟動5G商用服務。5G除了將帶動新產業蓬勃發展之外,也將對現行產業及裝置設備造成衝擊,帶來變革。因此,遊戲規則即將改變,今日的勝利組可能淪為明日的失敗組。舉例而言,目前最強的英特爾個人電腦用微處理器及華為的基礎設施事業都將面臨轉折關頭。 各界人士原先看好各國將於2020年加速布建5G設施,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各地傳出災情、陸續封城,使各國政府被迫放緩5G建設。疫情從各方面影響全球5G普及進程,各種隔離措施使基地台布建難度增加,令部分國家直接宣布5G頻譜競標計畫延期,更使消費者近期採用5G意願下降。 2020年全球5G手機出貨量為238.8百萬台,預估自2020年到2025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29.4%。從國際電信商的資本支出、5G用戶數與5G手機出貨量等數字來看,2021年國際整體5G市場仍有成長動力支持,然晶片缺貨與印度肺炎疫情失控對整個市場帶來一些變數,使以手機為主的5G終端設備之出貨量不易大幅成長。整體來看,2021年第二季5G產業呈現低成長率,須待下半年後才漸有成長動能,並推升產業的出貨量與產值。 5G正式商用已經超過一年半的時間,除了智慧型手機外,各種5G終端產品也陸續上市。而5G模組不僅能提供各種終端裝置5G連網能力,亦能協助終端產品業者開發新產品,縮短落地商用的時程。 全球正在加緊5G網路的建置,而要使5G網路成功商用化的重點要素之一在於網路架構的轉型,包括軟體定義網路、網路功能虛擬化、邊緣運算、設備白牌化等。其中,過去電信營運商所使用的電信專用伺服器,未來有機會逐步替換成通用型伺服器。 2025年全球4G/5G基地台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1兆日圓;基地台關鍵零組件市場規模將近10兆日圓。其中,5G基地台初期部署以大型基地台為主,後續根據電信商策略,於不同場域佈建小型基地台。 在5G網路持續布建及雲端資料中心不斷往邊緣擴展的情況下,5G MEC也成為雲網融合時代,IT與CT業者發展的重點領域,也是全球伺服器業者重要的市場商機。 5G世代行動通訊網路架構逐步演進,5G商用初期需與LTE行動網路設施相輔相成,以5G NSA架構建置,後逐步升級為5G SA架構;並且在接取端的部署上,也漸漸以分布、解耦方式建置。除此之外,隨著5G採用更高頻段進行傳輸,基地台的元件如RF與天線等也有所升級、變化。 2020年中AT&T與Verizon接連表態對動態頻譜共享技術的支持,期望藉此技術利用既有4G頻譜與基地台透過軟體升級方式,即可無痛升級提供5G網路服務,進而加速5G網路的全國覆蓋。而實際上,隨著大廠陸續釋出動態頻譜共享技術的商用解決方案,以及晶片終端皆可支援該技術的態勢下,動態頻譜共享技術的確也成為電信商欲提早邁向5G商用或加速5G部署覆蓋的利器。因此可觀察到除了美國兩大龍頭電信商外,全球主要電信商對DSS技術的關注度持續增溫。 本書以5G產業發展為主題,彙整5G產業之相關研究報告,內容涵蓋產業發展趨勢,相關產品、技術與市場分析、領導業者動態、各領域應用觀察等,供5G產業相關之產官學研等機構或人士作為參考。
研究機構預測,2027年全球5G用戶數將超越4G,達到44億,覆蓋75%的全球人口,正式成為最主流的通訊技術。本書深入探討5G的重要應用與關鍵議題,首章綜合了各國的5G發展概況與常見應用,包括美國、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法國、德國、英國等國。 第二章則深入剖析南韓政府的5G+融合服務擴散戰略計畫,以及美國國防部設立的《5G戰略》目標,瞭解美國如何將5G技術視為軍用無線網路技術發展的一環,扶植美國國內業者的5G能量。商用終端需求方面,5G筆電市場滲透率仍低,但其具備「常時聯網」(Always Connect)功能,能否降低相關硬體及電信服務價格,並改善過往硬體效能表現,將成為觀察重點。 第三章綜合了5G專網的發展現況,包括德國、日本、南韓等地的政策措施、電信商的動態,以及解決方案業者的盤點,進行了Nokia、Ericsson等「關鍵傳統電信設備供應商」和Cisco、HPE等「關鍵企業私有網路設備供應商」方案的比較分析。 第四章則深入剖析5G毫米波與固定無線接取網路(FWA)的發展。儘管FWA能夠為特定地點提供Gbps級無線光纖,使偏遠與農村地區受益,但仍然面臨著關鍵零組件與晶片成本高、缺乏殺手級應用等發展阻礙。本章也對5G FWA CPE廠商,包括Nokia、華為、中興,以及美國主要電信營運商AT&T、T-Mobile、Verizon的佈局進行了詳細剖析,並提供了全美5G FWA用戶數預測(2025年)。 第五章著眼於5G專網與Wi-Fi的異質組網市場趨勢,產業個案包括:韓國泗川航空工業園區、美國芝加哥歐海爾國際機場、日本安藤Hazama建築現場等。 第六章聚焦於5G資安觀測,討論基於eMBB、uRLLC、mMTC等三大應用場景的資安議題,以及5G新興技術(虛擬化軟體、網路切片、邊緣運算)所衍生的新形態資安問題。 最後,展望5G未來挑戰,探討元宇宙是否能成為電信商的5G金雞母,以及在綠色節能議題上,5G商用佈建擴大將導致能源消耗的增長,如何智慧化節能管控,甚至導入再生能源提供網路電力等,成為未來的重要課題。
近期以來國際對開放網路架構保有相當高的關注度,除新興營運商積極導入開放架構外,傳統營運商也在開放架構上有所動作。 因應虛擬化技術的持續演進以及相關支援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電信業者接連轉向開放式架構尋求更多元化的解決方案,以進行更加智慧、開放以及虛擬化的行動網路技術發展。在這波創新架構轉型中,生態系內各領域的領導廠商也紛紛投入研發,形成產業蓬勃發展的趨勢。 而從近期全球5G發展情勢觀察,開放網路架構本是主要電信營運商關注之焦點,但因中美關係趨劣等地緣政治的影響,讓5G世代開放網路更受重視,不但政府端關注提升,標準規格組織間更緊密合作、產業生態系持續擴張,電信商與相關設備供應商亦加強合作發展,讓5G開放網路架構驗證、部署之規劃進程加速。 隨著5G高密度佈建與國際政治因素,開放式架構在近年成為熱門議題,電信營運商們希望能藉由Open RAN打破過去被少數大型設備商壟斷局面,同時扶植自家廠商掌握自有技術,除了日本大動作佈建外,美國與歐洲電信商也積極參與開放式架構網路測試與架設。 歐美主要國家與電信營運商對於5G開放網路發展大多抱持著積極態度,因此不僅在政府政策上已有資金投入,部分電信營運商也開始透過相互合作,期望加快並完善開放網路之發展進程。然而,在歐美積極佈局發展開放網路技術與生態體系當下,仍有諸多議題尚待思考並解決。 Altiostar作為純軟體廠商,透過積極與國際聯盟、生態合作夥伴進行互通測試,成功打入眾多系統整合商之供應隊伍,掌握技術話語權,為Open RAN產業初期發展之重點觀察對象。而Mavenir因握有開放架構之關鍵網路功能虛擬化之技術,在技術發展早期即備受矚目,並從初期純軟體供應商,逐漸轉型為類似系統整合業者之定位,擁有相當產業話語權。 本書以5G開放網路架構為主題,彙整國際5G開放網路架構之發展狀況、趨勢分析,以及關鍵業者布局動態,提供給5G通訊產業等相關產學研機構或人士作為參考。
隨著5G正式商轉,世界各國政府與電信營運商已經展開6G通訊技術的研究。儘管當前全球通訊產業對於B5G/6G的願景仍未有具體共識,但國際標準組織或產學研界大多以2030年,作為6G正式進入商用階段的時間點。本書從國際電信聯盟(ITU)的願景出發,探討驅動6G未來發展的新興服務與應用趨勢,如全息通訊、數位雙生、多維感測、全球覆蓋等。第二章彙整主要國家與組織的最新動態,包括美國NextG聯盟、歐盟6G IA、One6G協會、日本Beyond 5G推進聯盟、中國IMT-2030(6G)推進組、南韓科學與資訊通信技術部等。同時,電信商如日本KDDI、NTT DOCOMO、NEC、韓國三星,以及國際電信設備大廠Nokia與Ericsson,也將在這場技術變革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三章探討6G通訊技術發展概況,包括光無線通訊技術、太赫茲技術的通訊晶片發展與挑戰、可重構智能表面(RIS)的應用,以及6G原生AI等技術等。本書第四章以「下一代行動網路聯盟」(NGMN)提出的6G三大驅動力:社會目標、市場預期、通訊營運,以及「永續的6G」或「以6G推動永續」的關鍵字,帶您前瞻6G時代不可忽略的關鍵要素。
· 2021
在全球邁向5G網路的潮流底下,許多資訊(IT)相關業者也逐漸踏入通訊領域(CT),漸漸形成一個雲網融合的世代。而在ICT進一步整合的趨勢下,中國大陸三大互聯網企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科技)也進行相關5G策略布局。 自2019年10月5G商轉開始,累計至2021年4月,中國大陸三大電信商5G用戶數合計達4.2億人,5G基地台建設方面,三大電信商合計建成81.9萬座5G基地台,約占全球5G基地台數量約70%,中國大陸成為在5G發展上為領先國家,其5G發展現況具指標性意義。在5G資費上三大電信商皆取消了吃到飽服務。在應用服務上,電信商各自拉攏異業結盟,形成自有服務生態系,生態系中包含影音串流平台、串流音樂、雲端遊戲、閱讀平台業者,提供加值服務以吸引消費者。 日本5G發展方面,日本推出5G網路商用服務的時程相較於南韓晚了整整一年,2020年3月,日本三大運營商NTT DoCoMo、Softbank、KDDI相繼推出5G商用服務,自此日本正式進入5G時代;後起之秀Rakuten Mobile原訂於2020年6月啟用5G網路,最終則是在2020年9月底推出5G商用服務,因5G商用時程相對南韓、中國大陸、美國等國家更短,就當前5G發展來說,相關的部署應用仍處於探索和驗證的階段。 南韓在5G領域中堅持「全球首發」,總統文在寅也將5G定位為任內的「第3座里程碑」,要在起跑線使出全力衝刺,達到全球ICT領先的目標,南韓官方與民間合計投入超過30兆韓元發展「5G+戰略」。 根據南韓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Master of Scienc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SIT)發布的行動通訊服務統計資料,至2020年12月底,南韓5G用戶達到11,851,373人,占所有網路用戶約16.8%;個別業者占比部分,SK Telecom擁有超過547.6萬的5G用戶數,排名第一;其次是Korea Telecom擁有約361.7萬用戶,第三大業者LG U+則擁有約275萬用戶。三大營運商成功在2020年底前突破千萬5G用戶數目標,尤其月增用戶數在最後一季的表現由每月50餘萬戶增長至每月90萬戶以上。 本書以亞洲主要國家5G發展現況分析為主題,分別彙整中國大陸、日本、南韓之5G發展現況分析,內容涵蓋5G發展現況、主要電信商布局、發展趨勢,供5G產業相關從業者或機構以資參考。
· 2021
針對未來B5G/6G與衛星通訊之興起趨勢,組織國內研究能量、進行趨勢蒐集並探討對應之頻譜政策,促使我國B5G/6G與低軌衛星通訊政策能接軌國際,加速國內服務落地與產業發展。
2018年全球經濟表現趨緩,上半年整體表現雖然較過往樂觀,但下半年出現國際經濟局勢重大議題,尤其是對台灣影響甚劇的美中貿易戰,使整年經濟成長幅度放緩。美中雙方爭議已從貿易逆差,全面擴展至資訊產業等眾多層面,而美中和談步伐的緩慢與反覆,也導致全球各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局勢難以紓解。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研究調查,2018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約達172,652百萬美元之規模,相較2017年171,310百萬美元微幅成長0.8%。分析主要產業產值表現,全球呈現成長表現的有桌上型電腦產業的0.4%、主機板產業的2.6%、伺服器產業的4.1%,全球呈現衰退的唯有筆記型電腦產業下滑-1.3%。觀察成長原因,換機潮持續發酵、處理器新品帶動需求、資料中心持續擴建等因素皆促進了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表現,然而受到中央處理器缺貨議題影響,導致產值成長動能受阻,進而影響層面最嚴重的筆記型電腦產業衰退。 回顧台灣資訊產業動態,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統計調查,2018年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產值1,108.3億美元,相較2017年下滑1.1%,分析產值衰退的主要原因,雖然上半年有許多利多因素,例如Win 10商用換機潮及Intel新款Coffee Lake 8th處理器促進桌上型電腦產業出貨表現、資料中心擴建及Intel新平台Purley刺激伺服器產業出貨提升等,然而下半年的中美貿易摩擦、Intel處理器缺貨、非電競的消費性市場持續萎縮等利空因素,導致整年台灣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表現低於預期。 2018年主要國家的資訊硬體產業出貨量排名中,台灣仍位於前三大排名內,例如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伺服器等產業。主要原因是台灣資訊硬體產業仍占有全球供應鏈之重要位置,無論是前期研發、中期製造、後期銷售等,尤其是資料中心客戶與台灣伺服器大廠的直接出貨模式,成功帶動新的台灣資訊硬體產業轉型的重要一步。 關於位於前三大排名內的中國大陸,其供應鏈爭取訂單能力不斷提高,原因是在政府政策及資金挹注下發展趨近完整,因此大幅提升了價格競爭力與在地化服務的優勢,加上本土市場需求持續提升,使中國大陸品牌在全球資訊硬體關鍵市場占有率提高,例如桌機市場的聯想,伺服器市場的浪潮、曙光、華為等。 關於美國的資訊硬體產業表現,由於關稅政策影響,因此仍以美國本土為組裝集結點,並持續降低自製比重。以桌上型電腦為例,美國品牌廠商HP、Apple、Dell等仍交由台灣代工廠負責生產,僅有少量的高階產品保持自製。以伺服器為例,美國品牌廠HPE與Dell EMC等也多交由台灣代工,相較過往模式而言差別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8下半年中美貿易摩擦的關稅策略,雖然大幅提高了中國大陸製造生產的成本與風險,全球資訊硬體產業中無論是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伺服器、主機板等,產能從中國大陸遷出已成為新的共識。然而,產能遷移的成本與風險將持續提高相關供應鏈的額外支出。對於首當其衝之一的台灣設計製造商而言,如何快速部署適合自己的產線將是新的共同挑戰。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透過「2019 ICT產業白皮書」,回顧2018年資通訊產業與資訊服務市場的整體表現,彙整資訊硬體、行動暨網路通訊、消費性電子,以及軟體服務等領域。除了提供關鍵性產品的產銷調查數據資料之外,並進一步的聚焦探討資通訊產業新興發展趨勢,透過產業上中下游的深度訪談及數據分析,對產業發展提出新契機,並前瞻未來的發展,以更寬廣的視野正確解讀、掌握趨勢,為企業提供完整且詳盡的經營策略分析參考。 全書共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包含主機板產業、筆記型電腦產業、伺服器產業,以及涵蓋行動暨網路通訊領域之台灣智慧型手機產業。下冊包含人工智慧產業與市場發展、5G產業、資安產業與市場、台灣電子商務市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