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brary button
  • Book cover of 醫療糾紛處理及事故補償法制之研究─以美國法制為中心

    現今醫療糾紛及醫療之民刑事訴訟已成為常態,尤以提起刑事訴追並附帶民事請求損害賠償案件更是屢見不鮮,截至2011年之刑事案件已高達414件、民事案件亦高達132件,此現象除導致司法資源的鉅耗,更使得醫護人員於執業時無法受到保護,進而有防衛性醫療行為產生。有鑒於此,我國於2012年12月公布行政院版之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另推行鼓勵醫療機構辦理生育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冀望能提升醫護人員執業環境的安全保護、病患就醫權益保障及改善醫病雙方之互動關係。惟該草案與試辦計畫中有諸多制度仍待精進,遂本研究以美國維吉尼亞州及佛羅里達州施行之「新生兒神經損傷補償法案」、全國性醫療改革之聯邦法案「醫療錯誤揭露及賠償法案」,以及新罕布什爾州採行之「早期支付賠償法案」等,並借重國外法案制度探討我國法案之各面向制度之問題與缺失,進而提出妥適合宜的法制修正或立法之方向。 本研究分敘為:第一章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之範圍;第二章則先以探討美國醫療過失之現狀,以及醫療危機爆發後,各州進行侵權行為法改革之方法;第三章遂更進一步針對美國之無過失責任與補償法制,並以維吉尼亞州及佛羅里達州之法案為研究;第四章以美國醫療錯誤揭露及賠償法案為本研究重心,即深入探討其立法與條文之重點,以及探討美國過半數州所施行之道歉法制,並研究其他解決醫療糾紛之法案;第五章係研究我國醫糾法草案與生育事故試辦計畫之立法起源與重點,並與本研究之美國各法案對照我國法制草案比較其異同;第六章,則提出個人觀點與構思想法,並認為應支持新罕布什爾州早期支付賠償法案,因為補償絕對不是唯一辦法,作成結論。

  • Book cover of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您準備好當國民法官了嗎? 在衡量生與死的天秤上,又該如何作出最適當的判決? 從18個轟動日本的殺人案件,借鏡日本審判經驗, 為國民法官的審理與量刑提供參照! ◆永山則夫案為死刑判斷立下了哪些基準? ◆殺人有無計畫性跟可問責程度有什麼樣的關係? ◆只殺一人就可以免死嗎? ◆該如何針對患有精神疾病的被告進行身心狀況的事實認定? ◆人民裁判員判死,二審後職業法官判生,司法如何維護人民法感與量刑的正當性及公平性? 2023年1月1日開始,臺灣正式實施國民法官制度,人民可以直接參與刑事案件審理,並與職業法官攜手合作共同作出判決。臺灣人民參審首波受理殺人、傷害致死、酒駕致死等「故意行為造成死亡結果」之重大犯罪,同時被告縱使檢察官求處死刑,仍須經國民法官與職業法官一起量刑評議,並達三分之二以上高度共識決方得判決死刑。 臺灣的國民法官制度,是以日本裁判員制度作為參考原型。《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以18件日本案例,包括7件一審裁判員判死、二審職業法官改判無期徒刑「定讞」的案例,帶領讀者認識日本量處死刑的基準與行情,並透過各級法庭相關判決的推論與說理,了解死刑基本的門檻及界線。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日本死刑議題及判決量刑的介紹,將能對照凸顯臺灣司法法制及實務運作的特色良窳。「立足本土、面向國際」,期待國民法官制度實施,更能深化臺灣司法民主、落實國民主權。 名家推薦 吳燦(最高法院院長) 陳運財(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 ──專文推薦 王妙華(律師) 李復甸(東吳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 邢泰釗(檢察總長) 法律白話文運動 羅秉成(行政院政務委員)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 Book cover of 2023資訊軟體暨服務產業年鑑(ICT Software and Service Industry Yearbook 2023)

    回顧2023年資訊軟體產業,國際保護主義、貿易戰、債務和地緣政治對全球資通訊產業影響猶在,AI和ESG議題持續發酵,有助於資訊產業的成長。 隨著全球ESG政策和供應鏈永續要求的推動,臺灣企業持續投資於相關的IT產品和服務。這包括碳排放監控、區塊鏈追溯和綠色金融等方向,助力企業達到永續發展目標。生成式AI為臺灣資通訊硬體和資訊服務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方向。這種技術在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領域已初步採用,並將進一步促使企業採用AI,降低成本並推廣至更多行業。此外,大型語言模型的計算需求也將推動雲端服務的增長。 數位韌性和資安治理已成為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金管會和證交所在臺灣持續強調上市櫃公司的資安規範,並隨著技術發展,企業越來越重視IT架構的資安防護。這促使對資訊安全軟硬體和資料災難備援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也強調了供應鏈的資安問題,「軟體物料清單」(SBOM)的概念正在形成。 在全球市場變動和數位轉型浪潮中,如何結合市場需求發展跨領域的軟體應用,並配合政府創新政策以提升臺灣的資訊服務和軟體產業競爭力,成為當前產業發展的關鍵挑戰。在經濟部技術處的長期支持與指導下,《2023資訊軟體暨服務產業年鑑》順利出版。本年鑑探討全球與臺灣資訊服務暨軟體市場的發展現況與動態,剖析最新資訊軟體產業發展概況與趨勢,對政府研擬產業政策、企業組織策略規劃及學界進行產業研究,皆有所助益,也期盼能透過資訊軟體與應用服務,協助臺灣各產業和政府部門發展數位轉型的創新模式。

  • Book cover of 全球智慧城市應用案例剖析
  • Book cover of 自駕車產品、技術與市場趨勢剖析

    隨著許多大企業、新創公司與國家巨大資源的投入,並滿足人類移動需求,自駕車已然成為熱門的課題。自駕技術已經成為改變全球汽車產業甚至是交通服務的關鍵力量,不論是車廠、ICT業者、新創團隊等無不積極投入,甚至是部份專精於自駕技術的新創團隊,受到非常高的評價與投資。此外自駕技術的進展,也將對交通服務的發展造成衝擊,特別是如移動即服務(MaaS as a Service)之發展,自駕技術將成為重要的推動力量。 自動駕駛車輛具有改變交通服務的潛在能量,不論是用在一般消費者的消費型市售產品,亦或是用於商用服務的商用車輛。不過目前各大車廠雖然積極發展自駕技術,但受限於使用環境複雜、技術障礙,法規配套等因素,大多數車廠對於Level 4以上的產品,仍採取比較保守的規劃。 在發展自駕車的過程中,AI是其中最關鍵的技術之一,從感測、分析、判斷、執行的過程中,任一過程都脫離不了AI技術的輔助,因此國際主要車廠或是汽車產業的一階供應商皆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相關AI技術的研發,以期能夠在自駕車的競賽中取得先機。為了搶佔自駕車的市場商機,各大車廠或透過自家成立新部門,或透過投資或購併,無不積極投入AI技術或系統的研發。 自動駕駛技術之興起,帶動汽車產業邁入革新時期,而伴隨汽車核心組件動力傳動裝置新興技術的發展,另推波助瀾加速顛覆傳統汽車產業。如自動駕駛控制ECU為控制ADAS、自動駕駛系統的控制元件,藉由檢測、辨識、判斷、控制來實現自動駕駛。車載資訊控制單元(TCU)主要是讓外界系統能與車上電子控制單元進行互動,藉以提供額外的車載服務或功能。 自動駕駛會採用多種感測技術,而車輛應用領域對零組件及系統之穩定性有極高的要求,因此不少技術是先獲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伺服器等民生相關產品採用,而後才將之用於車輛的案例。 隨著自駕車技術正快速成長,其掀起之各類相關主動式安全產品亦受到產業關注。其搭載主動式安全產品包含:LIDAR、攝影機、毫米波雷達感測器與超音波感測器等。 傳統上汽車各系統間的橫向聯繫相當有限,但隨汽車高度電子化與自駕技術的發展,除汽車將不斷與外部環境進行溝通互聯,在汽車內部從感測器、訊息傳送、判斷決策、指令執行的過程,也將會把汽車內部眾多系統進行串聯。此外未來汽車許多新的功能、技術也多得透過空中下載無線更新(Over-the-Air, OTA)的方式進行,資訊安全的防護對於新世代汽車的發展將更形關鍵。 為測試自駕車是否能在道路上安全且穩定的運作,各國政府與廠商除採用實體場域測試外,採用模擬進行某些難以實現情境,像是高樓大廈林立、道路壅塞、氣候變化、路面積水、道路標誌缺陷等;或需要昂貴測試成本,例如車輛碰撞、機械故障等的測試。運用模擬技術可補足這方面問題,透過軟體計算車輛行駛在不同道路環境下的情況,可降低發生錯誤後的彌補措施,並提升產品開發之速度與產品之安全性。 本書以自駕車之產品、技術、市場等發展為主題,內容涵蓋自駕車技術與相關產品之發展與銷售狀況,諸如車用AI發展、自駕車大廠動向、零組件、基礎設施與通訊、新創企業,以及相關法制規範等,供相關之產官學研等機構或人士作為參考。

  • Book cover of 全球5G發展競局與關鍵技術發展趨勢
  • Book cover of 生成式AI應用解析與未來挑戰

    美國公司OpenAI於2022年12月發表大型語言模型 ChatGPT, 2個月內註冊用戶數就突破一億,揭開人工智慧(AI)的普及應用時代。本書彙整ChatGPT與其他「生成式AI」(AI Generated Content, AIGC)的最新應用,包含藝術領域的Midjourney、Disco Diffusion、DALL·E 2、Imagen;音樂領域的Aiva、Amper、AI Duet,以及AI Gemini與Ai-Da等機器人,再加上醫療、金融、電商、客服等產業應用,交織成現階段AIGC的主要場景。然而,隨著AIGC各類應用方興未艾,也延伸出許多問題,如著作權爭議、硬體算力的軍備競賽、資安疑慮、演算法偏見,以及資訊造假等。本書綜整相關議題,協助企業掌握AIGC的利弊,甚至將可能的「弊」轉化為「利」,來爭取企業的競爭空間。

  • Book cover of 105年度 「我國下世代行動寬頻頻譜規劃建議」 研究報告

    本研究計畫範圍共可分為六大子題,分別是子題一:提出我國下世代行動寬頻頻譜規劃建議;子題二:研析我國可開放頻率共享之頻段;子題三:專用電信頻譜;子題四:我國下世代行動寬頻未來應用趨勢;子題五:我國下世代行動寬頻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子題六:研討會之辦理。 由於下世代通訊應用不再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或民眾上網需求,將發展至人對物、物與物之間通訊的需求;不同的應用情境,對頻譜產生不同的需求特性,故本研究五大子題分別就通信業務屬性之差異探討下世代行動寬頻頻率需求與建議。

  • Book cover of 2023資訊硬體產業年鑑(IT Hardware Industry Year Book 2023)

    2022年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各國經濟復甦活動復甦,然而二月快速開始的俄烏戰爭,為全球局勢帶來又一波新的不確定性。隨著物價、糧價、運價高漲,全球陸續進入通膨狀態,使不同產業都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 回顧2022年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發展,除俄羅斯烏戰衝擊外,「疫後紅利」的消退,也使資訊硬體產品出貨減少,部分品牌廠及生產端出現庫存居高不下的狀況。我國資訊硬體廠商也積極調整全球供應鏈佈局,動態調整生產規劃,於是導入智慧科技,提升供應鏈的強度與韌性,如何因應全球動盪以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成為面對台灣資訊硬體產業要的重要議題。 為協助我國產業界了解2022年全球資訊產品產業發展動態,並掌握關鍵趨勢走向,在經濟部技術處在產業技術基盤研究與知識服務計畫的支持下,由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彙整編《2023資訊硬體產業年鑑》,詳細記載台灣資訊硬體產業2022年的發展成果,並分析全球主要內容資訊市場的發展狀況、關鍵問題及新興應用產品的發展趨勢,為產官學研各界提供完整、深入的資訊,以作為後續發展策略之參考。感謝經濟部技術處與各研究機構的協助, 致本年鑑順利付梓。許期《2023資訊體產業年鑑》的出版,能幫助各界了解產業轉型過程的完整脈絡,對我國資訊硬體產業協助數位轉型方向邁進有所裨益。

  • Book cover of 2021 ICT產業白皮書. 下 人工智慧、半導體產業、電動車、智慧醫療

    COVID-19疫情自2019年底由中國大陸開始向外蔓延,至2020年演變成全球疫情,所幸各國政府採取財政援助措施,減緩了經濟成長率的下滑幅度。2021上半年疫情持續蔓延,甚至在英國、南非、巴西、日本等地陸續出現了變種病毒的蹤跡,全球經濟前景依舊充滿「高度的不確定性」,經濟活動仍與疫情發展密切相關。 2021年全世界的經濟復甦速度主要取決於COVID-19疫情與疫苗之間的拉力戰,由於各國疫苗施打進度不均以及陸續出現新變種病毒,持續左右疫情和經濟成長的前景。不過觀察目前全球的疫苗施打進度,進入第二季後各國接種情況日漸普及,疫苗覆蓋率的提高有助全球經濟逐步擺脫疫情的拖累,正因如此,IMF預估全球經濟成長將有望在2021年反彈成長至6.0%。 儘管疫情尚未被擊敗,全球經濟復甦力量仍強勁,包含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等先進開發國家政府陸續推出財政刺激政策,擴大寬鬆貨幣政策以支撐受疫情衝擊的實體經濟。此外,發展中經濟體,包含中國大陸、越南、泰國等,也紛紛實施景氣復甦計畫,採取降息、降準、專案貸款等適當措施,以支持物價及金融穩定。 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議題是各國即將面臨的機會與挑戰,除了藉由施打疫苗控制疫情之外,新經貿秩序轉向開放市場與供應鏈調整並重,對全球經濟將產生更多長遠影響。另一方面,因為疫情面臨與過往不同的生活交流模式,居家辦公、線上學習、在家娛樂等新生活形態亦將為資訊硬體產業帶來全新的變局。 觀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變化,美國漲幅領先其他國家,由於經濟復甦態勢力道增強,旅遊相關服務成本從疫情受限的程度持續反彈,帶動CPI成長力道,相對的,通膨議題也同步浮上檯面,主因為美國經濟快速復甦,企業產能滿足不了消費者強勁需求所致。反觀日本表現卻是相對於其他國家落後,顯示與歐美國家當前的通膨走勢不同,呈現通縮現象。 觀察2020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6,317.7億美元,較2019年增加2.8%,其中出口金額增加4.9%,創歷年來新高,進口金額亦增加0.1%,刷新過去紀錄。2020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萎縮,然疫情之下帶來的遠距商機,讓全球增加科技產品的使用需求,加上2020年我國防疫有成、臺商回流投資生產,以及政府持續加強拓銷,使得我國在出口表現上相當亮眼。 進一步剖析主要進出口市場與貨品,2020年我國第一大進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最大進出口貨品皆為電子零組件。其中,電子零組件又以積體電路出口最旺,主要受惠於智慧型手機、新興科技運用的商機,加上華為禁令拉貨效應、5G通訊等利多,以及我國半導體廠商技術領先之優勢,讓積體電路產品需求居高不下。 根據資策會MIC研究調查,2020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為185,203百萬美元,相較2019年171,577百萬美元成長7.9%。COVID-19疫情對資訊產業影響甚鉅,先後對供給端和需求端帶來衝擊,亦使全球經濟陷入明顯衰退。不過,受惠遠距刺激宅經濟需求發威,2020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業除了桌上型電腦之外,其他產品產值均呈正成長,其中又以筆記型電腦表現最佳。 就個別產業而言,雖然COVID-19疫情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卻意外激發遠距商機,2020年筆記型電腦產品因便於攜帶、運算效能佳,且價格多落在商業用戶與一般民眾可負擔的範圍,成為了遠距上班、上課以及線上娛樂的首選工具,使其產值相較2019年大幅成長。反觀桌上型電腦產業則因企業辦公室關閉並實施居家辦公,導致商用市場萎縮,產值呈下滑表現。 伺服器產業因疫情期間國際大廠開始嘗試大規模的遠距上班,刺激了許多雲端應用開發,也提高了資料中心拉貨力道,產值持續成長。主機板產業因為疫情導致民眾被限制外出,民眾都宅在家的因素反倒助長電競風潮,帶動近10年來市場規模已進入衰退的主機板,意外成為受惠者之一,電競主機板因為毛利相對較高,間接提高了產值表現。 就品牌廠全球市占表現而言,前三大電腦品牌廠市占率持續提升,桌上型電腦前三大品牌廠(Lenovo、HP、Dell)合計市占率近六成,筆記型電腦前三大品牌廠(HP、Lenovo、Dell)市占率約達63%。在COVID-19帶來新的PC剛性需求,品牌廠無不積極布局此波因遠距生活帶來的新商機。但同時也因為疫情的影響下,缺料問題一直未獲改善,由於國際一線品牌商可獲得的供貨順位較為優先,使得二、三線廠商經營挑戰加劇。 就供應鏈而言,從美中貿易戰的開始,讓整個資訊硬體產業供應鏈蠢蠢欲動,2020年初又遇上COVID-19疫情的突發事件,更是加速了整個產業供應鏈移動的決心。此波疫情最早在2019年12月從中國大陸開始擴散,初期即造成中國大陸武漢和湖北地區封城隔離,隨後各大省市亦進行封閉管理,疫情期間導致中國大陸工廠延後開工,進而影響料件供應的製造排程與出貨。 伺服器產業同樣面臨挑戰,疫情期間採用的遠距辦公模式,使資安防護備受重視,在資訊的安全考量下,美國伺服器品牌商持續降低中國大陸生產製造伺服器的比重,以避免資安風險,但是中國大陸伺服器品牌商則持續提高中國大陸生產製造伺服器的比重,目的是強化伺服器產業鏈整合。 疫情爆發以來,已使PC業者重新檢視生產基地過於集中於中國大陸的問題,為維持不間斷生產製造能力及符合資安需求,資訊硬體產業將走向全球區域化生產模式,採取可分散風險之措施。 根據資策會MIC研究調查,2020年臺灣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約為132,489百萬美元,相較前一年表現,成長幅度為17.0%。 進一步分析資訊硬體產業產值上升的原因,筆記型電腦(以下簡稱筆電)、伺服器出貨表現皆高於2019年所致,由於COVID-19疫情促使人類被迫遠距上班、線上學習、在家娛樂等,宅經濟的興起帶動商用與教育用筆電、伺服器的資料中心以及雲端科技等需求大幅提升,刺激資訊硬體整體產值增加。主機板也因為宅經濟需求與新品效應下,電競機種平均售價較高而提高產值。然桌上型電腦(以下簡稱桌機)卻因為疫情導致商用市場的需求萎縮,連帶讓產值降低。 預估2021年臺灣資訊硬體產業產值將達152,879百萬美元,成長率15.4%。隨著各國疫苗的陸續施打,全球開始逐步解封,民眾回到正常生活與經濟活動指日可待,宅經濟需求雖依舊保持樂觀,但因為自2020年下半的大量市場需求也造成產品所需之各式IC晶片、關鍵零組件等嚴重供應不足,導致成本不斷上漲,恐將間接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而讓整體產值產生變數。 人工智慧方面,伴隨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演進,各種軟硬體設備與應用系統已被大量運用於企業內部功能的支援與執行上,因此,資訊科技為企業營運帶來的效益早已為業界所肯定。然而企業為能更有效的整合既有系統及資源,乃不斷提高其資訊科技應用投資(IT Spending),冀能藉此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及提升企業生產力。 半導體市場在2020年下半年起面臨急遽增長的需求,使晶片產能供不應求。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在疫情影響下,宅經濟帶動的NB需求、(2)2020年下半年起智慧型手機與車用電子市場回溫、(3)美中貿易戰引起的轉單效應。除此之外,5G、AI、物聯網等新興應用持續發展,推動長期對半導體元件的需求,在製造與封測產能已達滿載之下,晶片供需失衡的情形將延續至2022年。 節能減碳的訴求下,各國政府積極推動汽車電動化,鼓勵與罰鍰政策並重,驅動全球傳統與新興整車廠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低碳經濟轉型趨勢下,運輸部門電能化催化了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也同時帶動電池技術加速升級。新冠肺炎疫情對於2020年的全球汽車整體銷售造成明顯的衝擊,市場銷售衰退16%,但電動車未受影響,銷售不降反升,2020年全球BEV、PHEV銷售約為287萬輛,相較2019年成長27%。電動車銷售成長動能的關鍵性影響因素之一,即為全球電動車主要市場的激勵政策。 AI人工智慧已逐步引領醫療產業轉型,隨著AI導入至醫療場域中,開始改變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並加速臨床醫療及照護走向更為效率化與精準化。除各國科技大廠與AI新創廠商積極投入之外,全球各知名醫療機構亦憑藉著自身掌握資源及數據的優勢,加速發展AI醫療技術。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透過「2021 ICT產業白皮書」,回顧2020年資通訊產業與資訊服務市場的整體表現,彙整資訊硬體、行動暨網路通訊、消費性電子,以及產業關鍵議題等領域。除了提供關鍵性產品的產銷調查數據資料之外,並進一步的聚焦探討資通訊產業新興發展趨勢,透過產業上中下游的深度訪談及數據分析,對產業發展提出新契機,並前瞻未來的發展,以更寬廣的視野正確解讀、掌握趨勢,為企業提供完整且詳盡的經營策略分析參考。 全書共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包含主機板產業、筆記型電腦產業、伺服器產業,以及涵蓋行動暨網路通訊領域之智慧型手機產業。 下冊包含人工智慧、半導體產業、電動車、智慧醫療等領域之產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