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library button
  • Book cover of 電商暨零售大廠發展布局分析

    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電商與零售的商業模式也跟著不停改變。在大廠布局方面,美國與中國大陸全球兩大零售市場,業者之布局動見觀瞻。而日本方面,也隨著AI人工智慧發展漸趨成熟,相關業者正快速地將解決方案向各垂直領域市場推廣。大型與小型的零售業者,基於本身的資源,分別與主要系統整合、新創業者合作,將AI應用於降低成本、提升產品╱服務品質與提升生產力等面向上,發展出與電子商務具差異化之競爭力;另一方面,更多的新興零售AI應用正由業者進行實證實驗中,將嘗試為零售業帶來有別於以往的經營風貌。 在數據共享趨勢方面,零售產業的變革已改變傳統商務運作模式,零售商為鞏固及競逐市場地位,必須拋棄過去舊有視競爭者為敵對心態,從舊有差異化競爭思維走向共創共榮產業價值的合作型態。零售市場數據共享已成趨勢,第三方數據管理平台將成為主流模式,打破傳統數據孤島的狀態,不僅能鏈結供應鏈全環節,降低品牌商與零售商間溝通及數據管理成本,全面融合與剖析零碎的資料,透過分析規劃活化數據潛在價值,集結盟友之力,共同壯大整體產業競爭力。 在智慧零售方面,傳統雲端運算已逐漸無法負荷未來IoT世代下巨量終端裝置運算密集需求,多接取邊緣運算概念因而興起,運算分析從雲端落至靠近資料源的邊緣裝置,透過低延時、高頻寬、資料過濾、分流與加密特性,大幅降低頻寬負荷與傳輸成本,可支援AR/VR與人臉辨識支付等新興技術。故全球大廠無不瞄準智慧零售應用商機積極進行布局,推出多元解決方案,協助零售商掌握消費者輪廓、提升企業庫存管理能力、優化經營成效,藉由提升顧客體驗感受帶動消費提袋率,以及催化創新零售應用服務的發展。 而零售業導入電子貨架標籤之應用已成趨勢,電子貨架標籤不僅取代傳統紙式標籤,可大幅降低人工換標成本,甚能實現動態定價、自動化庫存管理、提供完整產品資訊、更可發揮導購效益,搶攻線上線下融合商機。 在醫療市場方面,亦有許多國際零售大廠不約而同持續以投資併購或自營的方式布局醫療保健領域,顯示國際零售大廠對於醫療保健市場的關注。 此外,東協市場因具有龐大消費人口,且現代化建設與通路不斷發展,其中,菲律賓、越南與印尼皆為人口數將近或超過億級之大國,成為許多電商業者如阿里巴巴、京東、韓國樂天等搶進之市場。 本書彙整各國際零售與電商大廠之發展分析,以及相關垂直應用發展技術、趨勢和案例,供電商與零售相關業者作為參考。

  • Book cover of 全球智慧城市應用案例剖析
  • Book cover of 智慧零售發展趨勢與新興應用

    根據美國零售協會的調查,全球消費品牌與零售通路業者已經有80%企業投資在人工智慧相關科技。根據調查顯示,零售企業可以從人工智慧技術中,協助減少7%的成本、提升10%以上的營收。事實上,消費品牌與零售通路業並不吝於投資新技術。早在2000年時代,就已開始運用網際網路進行品牌行銷、商品型錄介紹、理解顧客消費行為等。然而,新興電子商務業強勢崛起,使得消費品牌、實體零售通路業者處於弱勢地位。近期,人工智慧的成熟,使得零售企業開始積極地運用新科技,以發展全通路零售的新作法。同時零售企業也要回應消費者的新顧客需求,及受到電子商務洗禮的顧客行為轉變。 實體零售業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發展新零售已經成了每個零售業者發展的關鍵。有鑑於此,新創業者紛紛發展各種基於人工智慧方案,協助零售業者進行新零售轉型,包括:顧客追蹤、智慧購物車、智慧引導機器人、智慧貨架、擴增實境試妝、巡貨機器人、個性化行銷等方案。 前瞻國際智慧零售創新應用,主要有六大面向的發展:(1)量身打造(2)科技自助(3)情感辨識(4)娛樂互動(5)數據共享(6)5G融合。整體來說,以消費者價值交付為核心,跨業合作共創價值的協作新型態正在產生,促使零售業從傳統上中下游產業鏈關係,走向跨界融合、協作共享的創新生態系。接觸客戶需求的是SI業者,但是要從感測層到應用層都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對IT業者來說很難找到可以符合OT需求的解決方案。智慧零售的發展需要找很多合作夥伴,共同提出解決方案,有效解決消費者的痛點,甚至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服務。而很難有一個業者可以做到滿足零售業的所有環節,因此跨業合作會比較有效率。 此外,綜合商品零售業的便利商店、超市和量販店的商品,擁有高消費頻率和標準化程度,率先成為發展智慧商店的首選,同時,消費型態的改變加上電子支付漸趨普及,亦成為消費端的發展利基。 本書彙整了智慧零售業發展趨勢、智慧零售垂直技術應用分析,以及智慧零售新創業者案例,供我國零售業或其他產學研相關業者作為智慧零售方面的規劃或研究之參考。

  • Book cover of 元宇宙發展趨勢及未來課題

    從2021年至今,元宇宙依然站在熱門話題的行列裡,也依然被認為是下一世代的網際網路,而隨著Apple於2023年WWDC上推出混合實境裝置Apple Vision Pro,元宇宙(Metaverse)的池水又吹起一陣漣漪。本書綜整元宇宙相關產業的重要議題,包含發展概況、廠商布局、技術應用,最後提出元宇宙即將面臨的挑戰與議題,作為我國業者未來研發與布局之參考。 ★★★ 附錄加贈《數位漩渦:2023台灣與全球趨勢報告》中英文版報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提出「數位漩渦」一詞,象徵著各產業不可避免地朝數位中心移動。資策會MIC於2022年底援引IMD的研究架構,進行數位漩渦調查,藉以了解台灣企業在國際標準下應對數位顛覆挑戰的表現。元宇宙就是強化漩渦旋轉力的數位技術,檢視元宇宙在媒體娛樂上產生的變化,也能給其他漩渦「邊陲」的領域一些未來發展的啟示。 元宇宙(Metaverse)被視為是網際網路的3D版,將串聯彼此獨立的虛擬空間,並促進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間的互通移動。本書綜整元宇宙相關產業的重要議題,從如何定義元宇宙出發,描繪元宇宙生態系的輪廓,內容涵蓋Microsoft, Meta, Roblox, Realwear, Niantic, Nvidia, Sony, HTC等大廠在軟硬體的布局。本書並針對5,670件與元宇宙技術相關的美國發明專利進行分析,依據國家別、廠商別、技術領域別剖析分析結果。應用案例部分,本書區分為三大主題:教育場域包含Mindcraft, Engage XR, Labster, FundamentalVR, VictoryXR等國際公司;醫療場域則包括醫學教育、臨床手術、遠距醫療、身心健康等項目;遊戲領域則精選Roblox, Axie Infnity, Decentraland, Now.gg等遊戲,剖析元宇宙時代遊戲之特性。本書最後從技術、經濟、社會、法規等四大面向觀測,提出元宇宙的產業發展重要課題與挑戰。

  • Book cover of 智慧醫療AIoT應用與商機
    王琬昀

     · 2019

    內容介紹 拜數位科技發展所賜,全球正處於邁向全面數位化,甚至是智慧化的時代,生技醫療的運用更在法規逐步建置下,將加速數位醫療及精準醫療產業發展。創新科技的突破發展,以及數位化帶來行業破壞者的威脅進逼,使得生技醫藥產業面臨的挑戰不斷升高,到了必須重新思考商業模式的時候。 人工智慧、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數位科技之技術應用進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型態,更影響各行各業朝數位轉型發展,其中AI結合健康醫藥產業型態正快速崛起,並且為健康醫藥產業注入新的成長動能。AI應用在健康醫藥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健康管理、病患照護、醫療管理、醫學影像分析與診斷、基因定序及藥品開發等。 例如涵蓋在醫療保健下的藥物開發領域,正是醫療保健產業中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從科技發展走向及投資趨勢觀察可知,未來AI應用與藥物開發的關係將越來越密不可分,AI被預期為加速藥品開發的利器,相關公司和合作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此外,數位科技與健康醫療結合下的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發展更備受矚目,其中數位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更被期待為可實現提升現有藥物之療效,或提供現有藥物外之治療新可能。又如應用在醫學影像分析與診斷之開發,近期有長足的進展,多件產品已獲上市許可。 而5G技術帶來的大頻寬、低延遲且高設備連接數的行動網路,這些特性亦或可應用在醫療領域上,產生如高畫質醫療影像、遠距醫療與行動救護車等應用。 隨著全球人口結構變遷帶動健康照護需求的提升,也使原本未經營健康照護事業的國際IT大廠投入資源,研發穿戴裝置、設計解決方案、開發醫療用AI演算法等,期望健康照護產品為企業帶來可觀營收。 本書彙整了智慧醫療領域產業分析,內容涵蓋智慧醫療領域的產業趨勢、大廠概況、重點觀察,以及在AI和物聯網方面上的應用。 拜數位科技發展所賜,全球正處於邁向全面數位化,甚至是智慧化的時代,生技醫療的運用更在法規逐步建置下,將加速數位醫療及精準醫療產業發展。創新科技的突破發展,以及數位化帶來行業破壞者的威脅進逼,使得生技醫藥產業面臨的挑戰不斷升高,到了必須重新思考商業模式的時候。 人工智慧、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數位科技之技術應用進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型態,更影響各行各業朝數位轉型發展,其中AI結合健康醫藥產業型態正快速崛起,並且為健康醫藥產業注入新的成長動能。AI應用在健康醫藥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健康管理、病患照護、醫療管理、醫學影像分析與診斷、基因定序及藥品開發等。 例如涵蓋在醫療保健下的藥物開發領域,正是醫療保健產業中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從科技發展走向及投資趨勢觀察可知,未來AI應用與藥物開發的關係將越來越密不可分,AI被預期為加速藥品開發的利器,相關公司和合作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此外,數位科技與健康醫療結合下的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發展更備受矚目,其中數位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更被期待為可實現提升現有藥物之療效,或提供現有藥物外之治療新可能。又如應用在醫學影像分析與診斷之開發,近期有長足的進展,多件產品已獲上市許可。 而5G技術帶來的大頻寬、低延遲且高設備連接數的行動網路,這些特性亦或可應用在醫療領域上,產生如高畫質醫療影像、遠距醫療與行動救護車等應用。 隨著全球人口結構變遷帶動健康照護需求的提升,也使原本未經營健康照護事業的國際IT大廠投入資源,研發穿戴裝置、設計解決方案、開發醫療用AI演算法等,期望健康照護產品為企業帶來可觀營收。 本書彙整了智慧醫療領域產業分析,內容涵蓋智慧醫療領域的產業趨勢、大廠概況、重點觀察,以及在AI和物聯網方面上的應用。

  • Book cover of 2022 ICT產業白皮書(下)5G通訊/低軌衛星/元宇宙/行動支付

    回顧2021年,根據資策會MIC研究調查,2021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為213,214百萬美元,相較2020年185,203百萬美元成長15.1%。2021年筆記型電腦市場仍維持高成長幅度,上半年延續2020年教育筆電的訂單,下半年則是因疫情略為緩和,使商用市場的出貨回溫。伺服器方面受惠雲端服務商訂單成長帶動,使得出貨量及平均銷售價格有所提升,進一步帶動全球資訊硬體產業產值提升。除此之外,受到全球缺料、塞港等因素影響,原物料及零組件價格上漲,然而客戶願意吸收成本,導致最終產品價格提升,亦為2021年產值增高的關鍵要素之一。 2022年疫情仍是左右全球經濟復甦及市場需求之重要因素,全球在疫苗分配不均、存在病毒變異風險等影響下,短期內不易達成群體免疫;另一方面,因疫情緩和程度與時程不一、各國數位化程度不一,全球經濟復甦將呈現不均衡狀態。在COVID-19第三劑疫苗施打率上升的情形下,疫情逐漸開始輕症化,各國開始思索與病毒共存的辦法,希望能讓經濟復甦更加快速。 在後疫情時代,因為物流不順、產能不足導致全球出現缺料情形,各國開始思考供應鏈的自給自足,進行去全球化以防止供應鏈出現斷鏈風險;全球數位轉型加速,將使遠距上班、雲端運算、5G、人工智慧等應用普及,並進一步帶動資訊硬體產業的發展。 然而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仍然影響經濟,俄烏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導致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顯著放緩並推升通貨膨脹,並促使燃料和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其中尤以開發中國家受到之打擊最大。另一方面,隨著2050淨零碳排的時程逐漸接近,各國更加重視永續發展與再生能源的研發,各企業亦對於ESG更加關注。 觀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變化,全球總體通膨在2021年最後幾個月達到巔峰(peak)。主要原因為在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支持下,經濟活動回升或縮小產出缺口,同時釋放被疫情期間壓抑的需求和累積的儲蓄、商品價格快速上漲、投入短缺和供應鏈中斷等。此外,因疫情及俄烏軍事衝突影響供應鏈與運輸物流,推升國際大宗原物料續漲,加劇全球通膨壓力。因此,全球如何防止經濟進一步惡化,維持全球物流的流動性、應對債務和通膨危機、對氣候變化採取措施及進一步與COVID-19疫情共存等,皆是2022年的關鍵議題。 在臺灣資訊硬體產業整體表現方面,根據資策會MIC研究調查,2021年臺灣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約為158,360百萬美元,相較前一年表現,成長幅度為19.5%。 進一步分析資訊硬體產業產值上升之因,可發現桌機、筆電及伺服器出貨均有所成長,且產值成長率相較產量更高,顯示出各產品的ASP呈現上升的趨勢。主要原因是COVID-19疫情促使電競遊戲、影音串流等數位線上娛樂受到更廣泛的應用,消費者更加傾向配備更高規格的電腦。另外在企業遠距上班及雲端服務成為常態下,商用電腦的設計則更需要符合能夠遠端工作的各項需求。伺服器方面,在5G、AI及高效能運算等技術進展下,對於伺服器性能要求也隨之增加,連帶使產品價格上漲。 2022年受到全球對於資訊硬體產及大宗商品需求十分旺盛,可望持續帶動我國經濟成長率。根據2022年11月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新聞稿中,預估我國2022年全年經濟成長率(year on year, YoY)為3.06%;但當前國際市場上存在許多潛在的風險與挑戰。包括美中走向保護主義、貿易戰的擴散效應、美國升息、債務與地緣政治、全球通貨膨脹、各國貨幣政策等經濟議題等,都將對臺灣的經貿活動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 另外,中國大陸供應鏈自主化戰略、以及兩岸政治關係則可能對臺灣造成國際出口之替代排擠效應、人才流失等足以動搖國本之問題,為此我國需審慎以對,進行產業升級的同時運用策略智慧因應國際情勢變動,以掌握先機、再創榮景。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透過「2022 ICT產業白皮書」,回顧2021年資通訊產業與資訊服務市場的整體表現,彙整資訊硬體、行動暨網路通訊、消費性電子,以及產業關鍵議題等領域。除了提供關鍵性產品的產銷調查數據資料之外,並進一步的聚焦探討資通訊產業新興發展趨勢,透過產業上中下游的深度訪談及數據分析,對產業發展提出新契機,並前瞻未來的發展,以更寬廣的視野正確解讀、掌握趨勢,為企業提供完整且詳盡的經營策略分析參考。

  • No image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