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電商與零售的商業模式也跟著不停改變。在大廠布局方面,美國與中國大陸全球兩大零售市場,業者之布局動見觀瞻。而日本方面,也隨著AI人工智慧發展漸趨成熟,相關業者正快速地將解決方案向各垂直領域市場推廣。大型與小型的零售業者,基於本身的資源,分別與主要系統整合、新創業者合作,將AI應用於降低成本、提升產品╱服務品質與提升生產力等面向上,發展出與電子商務具差異化之競爭力;另一方面,更多的新興零售AI應用正由業者進行實證實驗中,將嘗試為零售業帶來有別於以往的經營風貌。 在數據共享趨勢方面,零售產業的變革已改變傳統商務運作模式,零售商為鞏固及競逐市場地位,必須拋棄過去舊有視競爭者為敵對心態,從舊有差異化競爭思維走向共創共榮產業價值的合作型態。零售市場數據共享已成趨勢,第三方數據管理平台將成為主流模式,打破傳統數據孤島的狀態,不僅能鏈結供應鏈全環節,降低品牌商與零售商間溝通及數據管理成本,全面融合與剖析零碎的資料,透過分析規劃活化數據潛在價值,集結盟友之力,共同壯大整體產業競爭力。 在智慧零售方面,傳統雲端運算已逐漸無法負荷未來IoT世代下巨量終端裝置運算密集需求,多接取邊緣運算概念因而興起,運算分析從雲端落至靠近資料源的邊緣裝置,透過低延時、高頻寬、資料過濾、分流與加密特性,大幅降低頻寬負荷與傳輸成本,可支援AR/VR與人臉辨識支付等新興技術。故全球大廠無不瞄準智慧零售應用商機積極進行布局,推出多元解決方案,協助零售商掌握消費者輪廓、提升企業庫存管理能力、優化經營成效,藉由提升顧客體驗感受帶動消費提袋率,以及催化創新零售應用服務的發展。 而零售業導入電子貨架標籤之應用已成趨勢,電子貨架標籤不僅取代傳統紙式標籤,可大幅降低人工換標成本,甚能實現動態定價、自動化庫存管理、提供完整產品資訊、更可發揮導購效益,搶攻線上線下融合商機。 在醫療市場方面,亦有許多國際零售大廠不約而同持續以投資併購或自營的方式布局醫療保健領域,顯示國際零售大廠對於醫療保健市場的關注。 此外,東協市場因具有龐大消費人口,且現代化建設與通路不斷發展,其中,菲律賓、越南與印尼皆為人口數將近或超過億級之大國,成為許多電商業者如阿里巴巴、京東、韓國樂天等搶進之市場。 本書彙整各國際零售與電商大廠之發展分析,以及相關垂直應用發展技術、趨勢和案例,供電商與零售相關業者作為參考。
本計畫係就我國觀光產業進行數位體質健檢,並針對觀光產業現況進行瞭解、規劃、協調數位轉型所需之資源與發展路徑,並建構觀光產業數位轉型示範案例,預作為後續智慧觀光數位轉型之基石。 計畫主要成果包含1.完成回收企業數位轉型診斷或評估問卷,並提出分析說明、2.提出觀光產業數位轉型趨勢與發展路徑、3.建構觀光產業數位轉型示範案例、4.觀光產業數位轉型策略規劃及法規調適建議。
2018年全球經濟表現趨緩,上半年整體表現雖然較過往樂觀,但下半年出現國際經濟局勢重大議題,尤其是對台灣影響甚劇的美中貿易戰,使整年經濟成長幅度放緩。美中雙方爭議已從貿易逆差,全面擴展至資訊產業等眾多層面,而美中和談步伐的緩慢與反覆,也導致全球各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局勢難以紓解。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研究調查,2018年全球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約達172,652百萬美元之規模,相較2017年171,310百萬美元微幅成長0.8%。分析主要產業產值表現,全球呈現成長表現的有桌上型電腦產業的0.4%、主機板產業的2.6%、伺服器產業的4.1%,全球呈現衰退的唯有筆記型電腦產業下滑-1.3%。觀察成長原因,換機潮持續發酵、處理器新品帶動需求、資料中心持續擴建等因素皆促進了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表現,然而受到中央處理器缺貨議題影響,導致產值成長動能受阻,進而影響層面最嚴重的筆記型電腦產業衰退。 回顧台灣資訊產業動態,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統計調查,2018年台灣資訊硬體產業產值1,108.3億美元,相較2017年下滑1.1%,分析產值衰退的主要原因,雖然上半年有許多利多因素,例如Win 10商用換機潮及Intel新款Coffee Lake 8th處理器促進桌上型電腦產業出貨表現、資料中心擴建及Intel新平台Purley刺激伺服器產業出貨提升等,然而下半年的中美貿易摩擦、Intel處理器缺貨、非電競的消費性市場持續萎縮等利空因素,導致整年台灣主要資訊硬體產業產值表現低於預期。 2018年主要國家的資訊硬體產業出貨量排名中,台灣仍位於前三大排名內,例如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伺服器等產業。主要原因是台灣資訊硬體產業仍占有全球供應鏈之重要位置,無論是前期研發、中期製造、後期銷售等,尤其是資料中心客戶與台灣伺服器大廠的直接出貨模式,成功帶動新的台灣資訊硬體產業轉型的重要一步。 關於位於前三大排名內的中國大陸,其供應鏈爭取訂單能力不斷提高,原因是在政府政策及資金挹注下發展趨近完整,因此大幅提升了價格競爭力與在地化服務的優勢,加上本土市場需求持續提升,使中國大陸品牌在全球資訊硬體關鍵市場占有率提高,例如桌機市場的聯想,伺服器市場的浪潮、曙光、華為等。 關於美國的資訊硬體產業表現,由於關稅政策影響,因此仍以美國本土為組裝集結點,並持續降低自製比重。以桌上型電腦為例,美國品牌廠商HP、Apple、Dell等仍交由台灣代工廠負責生產,僅有少量的高階產品保持自製。以伺服器為例,美國品牌廠HPE與Dell EMC等也多交由台灣代工,相較過往模式而言差別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8下半年中美貿易摩擦的關稅策略,雖然大幅提高了中國大陸製造生產的成本與風險,全球資訊硬體產業中無論是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伺服器、主機板等,產能從中國大陸遷出已成為新的共識。然而,產能遷移的成本與風險將持續提高相關供應鏈的額外支出。對於首當其衝之一的台灣設計製造商而言,如何快速部署適合自己的產線將是新的共同挑戰。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透過「2019 ICT產業白皮書」,回顧2018年資通訊產業與資訊服務市場的整體表現,彙整資訊硬體、行動暨網路通訊、消費性電子,以及軟體服務等領域。除了提供關鍵性產品的產銷調查數據資料之外,並進一步的聚焦探討資通訊產業新興發展趨勢,透過產業上中下游的深度訪談及數據分析,對產業發展提出新契機,並前瞻未來的發展,以更寬廣的視野正確解讀、掌握趨勢,為企業提供完整且詳盡的經營策略分析參考。 全書共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包含主機板產業、筆記型電腦產業、伺服器產業,以及涵蓋行動暨網路通訊領域之台灣智慧型手機產業。下冊包含人工智慧產業與市場發展、5G產業、資安產業與市場、台灣電子商務市場分析。
No image available